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7: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9:29
闽剧,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明朝末年,已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它在福州方言区的20多个县市,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中广为流传。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闽剧融合了各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福建地区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在明末清初的闽中、福清一带,农民业余的“地下坪”或“牵草索”小戏是其早期形态。这种活动后来与弋阳腔和当地民歌俗曲结合,发展为“江湖班”,剧目丰富,如大戏36出、小戏72种,主要源于弋阳腔和昆曲。在闽东北的福安、宁德地区,出现了以“江湖”和飏歌为特色的“平讲班”,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如《双金花》等。
随着历史的推进,原本使用“正音”演唱的“江湖班”转而采用方言“平讲”,并与“平讲班”交融,吸收了“唠唠班”(昆腔、徽戏等外来剧种)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融合“江湖”、“唠唠”特色的班社。而在福州,另一种以“逗腔”为主要唱腔的“儒林戏”也兴盛一时,剧目多由文人创作,如《紫玉钗》等。
在辛亥*之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闽班”,即今天的闽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因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魁力而深为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