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6:04
《人民的名义》作者前传:人民的股神与地方经济的纠葛
作为《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周梅森在股市的经历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他以流通股东的身份,与历史的原罪和剥夺抗争,用公开信表达愤怒。12年前的股权分置改革,他被视作“初中生”,面对不公平的补偿政策,他发出“恺撒的归恺撒,人民的归人民”的呼声,成为股改标志性话语。
周梅森的名人效应和文字力量,让他成为股改的“股市义士”,他的呼吁引发了全国股民的共鸣。然而,现实的教训是,金丰投资的股改因中小股东的反对而受阻,他的目标是“10送4”,却未能如愿。这场风波中,周梅森的投资亏损惨重,但也因此在股市大牛市中财富激增,对尚福林主席的政策表达了感激之情。
地方经济的乱象
2017年的采访中,周梅森的创作灵感源自一场股权官司,这场官司揭示了地方经济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让他在《人民的名义》中描绘了类似大风厂工人的命运。他以企业名义持股,却忽视了法律限制,最终陷入困境。剧中的大风厂工人,通过政府兜底方案得到了安置,这与他小说中的解决方式如出一辙。
反腐剧的反思
尽管《人民的名义》看似反腐剧的新突破,但实际上,它遵循了早期反腐剧的基本模式。剧中的反腐斗争、利益纠纷和正义战胜腐败的叙事,与过去的剧情并无本质区别。连清川的疑问,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文明,也指向了周梅森作品中对理想化清官和人治的依赖。
然而,当了解到周梅森本人曾试图利用非正常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期待政府的庇护和感激体制时,我们理解了《人民的名义》为何仍保留了脸谱化的人物和传统的清官反腐套路。尽管如此,这部剧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仍然具有价值,只是期盼下一次反腐剧的创新与突破,可能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