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部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2: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0:08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一场中国文学的革新,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此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正式开始。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提出“三大主义”,成为革命纲领。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形式响应,阵地包括《每周评论》、《新潮》等。1918年初,《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鲁迅、郭沫若等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革命的实绩,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等,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文学革命后,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放,新文学社团蜂起,思想解放局面空前。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革命有力冲击了封建文学堡垒,促进了深入发展。尽管存在一些弱点,但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终结,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指始于1917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新文学,即为中国现代文学。
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反对封建非人文学,提倡建立合乎人性的文学。这一理念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平民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张,周作人以“仲密”笔名发表《平民文学》一文,主张平民文学应以普通文体,记述普遍思想与事实,以真挚的文体记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强调并非慈善主义的文学,也不是通俗文学的等同。
乡土小说
20年代初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作家们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发,以故土和童年的回忆为灵感,通过带有“乡愁”的笔触,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陈规陋俗。
文学研究会
1921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员包括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全”和“美”,同时注重文学的社会使命,对旧社会进行猛烈批判。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成员包括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格律诗,重视诗艺,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冰心体
以冰心散文的文体特色命名,以行云流水的文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满蕴温柔,微带着忧愁,展现出清丽的风格。散文语言既保留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欧化”,使句子灵活、婉转、流动,富有韵律感。
浅草—沉钟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林如谡、陈炜谟等,创办《浅草》季刊,并致力于外国文学的介绍,创作方面多抒写知识青年的苦闷生活和忧郁情感。
画眼睛法
“画眼睛”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段,包括让人物复述言语或行动,揭示灵魂;抓住关键性语言,展示思想本质;捕捉外貌、性格、行为特征,显示心灵世界。
鲁迅的油滑
鲁迅采用“古今杂揉”的手法,通过作品真实展现古代人物、环境、生活,并不断插入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赋予作品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1924年在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包括孙伏园、周作人等,以散文创作为主,形成“语丝体”,注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学衡派
得名于《学衡》月刊,1922年在南京创办,主要成员包括梅光迪、胡先啸等,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甲寅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在北京复刊,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的阵地,反对白话文,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
小诗
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1921-1924年间开始写作小诗,以一至四行体式抒写个人即时感兴,托物喻理,借景抒情,常以哲理入诗。
湖畔诗社
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主要代表诗人包括汪静之、潘漠华等,写作抒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的大胆反叛。
社会剖析小说
主要作家如茅盾、沙汀等,运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生活的真实,预测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人生世相进行冷峻剖析。
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沈雁冰等,提倡艺术的新剧,认为戏剧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
文明戏
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与旧派演艺有别。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文学青年自发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反映了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新感觉派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多展示都市生活百态,注重形式创新,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等。
爱情三部曲
由《雾》、《雨》、《电》三部中篇组成,通过革命、恋爱描绘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与苦闷,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思想性格。
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包括《家》、《春》、《秋》,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抗争,歌颂了青春。
农村三部曲
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描绘了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农民觉醒的过程。
《蚀》三部曲
以大革命的失败为背景,反映了革命历史及失败后的社会心理,描绘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中国诗歌会
现代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9月,以穆木天、杨骚等人为发起人,主张实现诗歌的意识形态化与大众化。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1936年出版合集《汉园集》,得名于该集。
七月诗派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九叶诗派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包括辛笛、穆旦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0:08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一场中国文学的革新,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此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正式开始。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提出“三大主义”,成为革命纲领。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形式响应,阵地包括《每周评论》、《新潮》等。1918年初,《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鲁迅、郭沫若等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革命的实绩,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等,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文学革命后,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放,新文学社团蜂起,思想解放局面空前。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革命有力冲击了封建文学堡垒,促进了深入发展。尽管存在一些弱点,但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终结,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指始于1917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新文学,即为中国现代文学。
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反对封建非人文学,提倡建立合乎人性的文学。这一理念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平民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张,周作人以“仲密”笔名发表《平民文学》一文,主张平民文学应以普通文体,记述普遍思想与事实,以真挚的文体记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强调并非慈善主义的文学,也不是通俗文学的等同。
乡土小说
20年代初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作家们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发,以故土和童年的回忆为灵感,通过带有“乡愁”的笔触,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陈规陋俗。
文学研究会
1921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员包括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全”和“美”,同时注重文学的社会使命,对旧社会进行猛烈批判。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成员包括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格律诗,重视诗艺,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冰心体
以冰心散文的文体特色命名,以行云流水的文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满蕴温柔,微带着忧愁,展现出清丽的风格。散文语言既保留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欧化”,使句子灵活、婉转、流动,富有韵律感。
浅草—沉钟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林如谡、陈炜谟等,创办《浅草》季刊,并致力于外国文学的介绍,创作方面多抒写知识青年的苦闷生活和忧郁情感。
画眼睛法
“画眼睛”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段,包括让人物复述言语或行动,揭示灵魂;抓住关键性语言,展示思想本质;捕捉外貌、性格、行为特征,显示心灵世界。
鲁迅的油滑
鲁迅采用“古今杂揉”的手法,通过作品真实展现古代人物、环境、生活,并不断插入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赋予作品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1924年在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包括孙伏园、周作人等,以散文创作为主,形成“语丝体”,注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学衡派
得名于《学衡》月刊,1922年在南京创办,主要成员包括梅光迪、胡先啸等,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甲寅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在北京复刊,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的阵地,反对白话文,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
小诗
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1921-1924年间开始写作小诗,以一至四行体式抒写个人即时感兴,托物喻理,借景抒情,常以哲理入诗。
湖畔诗社
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主要代表诗人包括汪静之、潘漠华等,写作抒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的大胆反叛。
社会剖析小说
主要作家如茅盾、沙汀等,运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生活的真实,预测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人生世相进行冷峻剖析。
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主要成员包括沈雁冰等,提倡艺术的新剧,认为戏剧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
文明戏
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与旧派演艺有别。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文学青年自发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反映了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新感觉派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多展示都市生活百态,注重形式创新,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等。
爱情三部曲
由《雾》、《雨》、《电》三部中篇组成,通过革命、恋爱描绘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与苦闷,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思想性格。
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包括《家》、《春》、《秋》,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抗争,歌颂了青春。
农村三部曲
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描绘了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农民觉醒的过程。
《蚀》三部曲
以大革命的失败为背景,反映了革命历史及失败后的社会心理,描绘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中国诗歌会
现代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9月,以穆木天、杨骚等人为发起人,主张实现诗歌的意识形态化与大众化。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1936年出版合集《汉园集》,得名于该集。
七月诗派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九叶诗派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包括辛笛、穆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