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倒杨风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5: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2:21
在1924年的中国,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因维护封建礼教而遭到了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引发了著名的驱杨运动,即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主席,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争取学校改革的斗争。
11月,杨荫榆拒绝学生合理要求,欲对刘和珍等人施以惩罚,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愤怒。1925年5月7日,刘和珍在北师大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会上拒绝杨荫榆主持,随后她和许广平等被开除,导致风潮升级。刘和珍坚定地说:“杨荫榆不走,学校无法改进。”刘百昭甚至企图用武力驱逐她,但她毫不畏惧,表示会继续斗争。
8月1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师大。刘和珍作为驱杨运动的关键人物,不仅起草驱杨宣言,揭露反动文人的不实言论,还在校内领导学生抵抗。然而,面对军警的暴力干涉,她和同学们最终被逼出校门,关押在恶劣环境中,但她始终坚持不屈。
尽管女师大被“停办”,在鲁迅等知名教授的支持下,学校在西城宗帽胡同得以继续教学。刘和珍等人起诉章士钊等人,经过艰苦斗争,学校得以复校。1925年12月11日,刘和珍主持下,女师大宣布复课并庆祝胜利。1926年1月,新校长到任,刘和珍因对母校未来的担忧,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扩展资料
刘和珍,女,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为之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刘和珍倒杨风潮
在1924年的中国,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因维护封建礼教而遭到了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引发了著名的驱杨运动,即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主席,积极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争取学校改革的斗争。11月,杨荫榆拒绝学生合理要求,欲对刘和珍等人施以惩罚,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愤怒。1925年5月7日,...
刘和珍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急急急!
刘和珍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师旧址复校,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
求刘和珍和鲁迅和318惨案的资料
刘和珍,女,汉族,江西南昌人,1904年出生,1926年3月18日牺牲。刘和珍,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西南昌。1918年,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与同学一起,不顾学校当局阻挠,参加游行示威,并带领女师学生组成宣传小组,宣传抵制日货。后在校组织学生自治会,尖锐抨击当局束缚学生的封建校规,迫...
纪念刘和珍的文章,除了鲁迅的还有谁写过啊,如果有,希望可以提供原文...
纪念刘和珍的文章,除了鲁迅先生写的以外,还有周作人、林语堂也写过。 周作人写的叫《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语堂写的叫《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原文如下: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
纪念刘和珍君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
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
《纪念刘和珍》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
刘和珍同窗。杨徳群: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同窗。刘和珍及其校友一干女学生在抗议杨荫榆的游行中被维持纪律的军阀射杀。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将校长杨荫榆推上了风口浪尖。认为杨荫榆是一切的始作俑者。但但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记念刘和珍君的全文
杨荫榆的生平简介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她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的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士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9日,杨荫榆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
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一】 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是刘和珍烈士的忌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惨痛记忆。这一天,为了抗议日帝国主义纠结英美法等八国发出的“最后通牒”,李大钊、徐谦等人率领北京爱国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集会请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