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9:46
在历史学家梁启超的评价中,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情感丰富、真实且深刻,表达技巧熟练,能直抵人心深处。他的多情并非狭隘,而是广博深厚,充满人道精神,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如《月夜忆舍弟》就是如此。在古典诗词中,思亲主题并不新鲜,杜甫凭借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这类题材新的生命力。
《月夜忆舍弟》一诗,一开始就通过描绘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如戍鼓的断行人行和孤雁的哀鸣,展现了战事的紧张与社会的冷寂。这种背景的设置,为月夜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颔联通过“露从今夜白”和“月是故乡明”的描绘,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幻象表现真实,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由月夜望月自然过渡到抒发情感,月光下的离乱生活和生死焦虑使得诗篇充满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们的普遍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挂念和对战事的忧虑。"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展现了杜甫深刻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他创作出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的源泉。
整首诗结构严谨,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如"未休兵"导致"断人行",望月引发"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亲人分散则"死生"不明,形成了一气呵成的叙事。杜甫在乱世中的深沉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