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李忠定公纲作品鉴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4: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0:08
李纲,字伯纪,无锡(今江苏)人,原籍邵武(今福建),其家族自祖父一代迁居无锡。政和二年(1112年),他以进士身份崭露头角,与赵鼎、李光、胡铨并称“南宋四名臣”。
这首诗聚焦于靖康之耻,严厉批评徽宗、钦宗与高宗的无能,以及群奸对抗金事业的阻挠。首句“公来方始是朝廷,争奈吴儿苦讳兵”揭示了北宋末期的困境,金兵入侵,徽宗不顾政事,钦宗在危急时刻启用主战派李纲。尽管李纲一度挽回危局,但吴地青年的畏战心理和奸臣耿南仲等人的反对,使抗金之路艰难重重。
“当戾戴天宁国是,杜邮兴念岂人情”描述了钦宗在群奸影响下,向金妥协求和,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还试图排挤李纲。诗人以“杜邮”典故,谴责了钦宗的软弱和奸臣的险恶用心。徽宗与钦宗的失策导致北宋灭亡,诗人对此深感遗憾。
接下来的诗句“忍教丞相过海南,更有何人时北征”表达了诗人对高宗继位后继续南迁,贬李纲于海南的愤怒。高宗的昏庸与投降政策,使得收复失地的希望渺茫。
最后两句“自古浮云能蔽日,重昏世及几时明”总结历史,诗人悲愤地指出,自古以来奸臣蒙蔽君主,徽宗、钦宗与高宗的昏庸导致了北宋的衰落。诗人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对三位昏君的批判,源于深深的爱国义愤。
李纲被贬海南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以及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政策。诗人通过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北宋灭亡和南宋衰弱的根源,矛头直指三位昏君的失策和亲奸疏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