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1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1:48
在汉朝初年,太学成立,设置了五经博士的职位。这些博士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学术流派传授经书,然而由于经书经过长时间的辗转传授和抄写,其中的文本出现了许多错误和差异。
到了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经学博士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出现了为了使自己的经籍观点得到认可,贿赂他人以使*符合自己私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特别是到了熹平四年 (175),当时的学者蔡邕和李巡等人被任命来校订经书的文字。
在得到灵帝的批准后,他们将修订后的*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讲堂的东侧,此举被视为经学的权威正本。从此,这些石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基准,晚学的儒生们都将它们作为研习和理解经典的首要参考,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的统一和经学的正统性。
东汉和曹魏时所刻的碑石经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石经又名《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魏石经又名《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汉魏石经原并立于洛阳故城南郊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汉魏太学遗址(见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汉魏之后,石经迭遭严重破坏,原碑已不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自宋洪适在《隶释》中著录石经拓本以来,历代有人传拓收集石经残字作为校勘*、研究文字书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