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8: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1:05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花间词的代表作集《花间集》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部集子由五代时期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编纂,堪称最早的词总集,其中汇集了从晚唐温庭筠到欧阳炯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计五百首,分为十卷。这个时期的跨度大约为一个世纪,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广政三年(941年)左右。
在众多作者中,温庭筠的作品最为丰富,共有六十六首,其次是孙光宪的六十一首,顾敻的五十五首,韦庄的四十七首。鹿虔扆和尹鹗的作品最少,各只有六首。值得注意的是,编者赵崇祚自己并未收录任何作品,序作者欧阳炯的十七首作品也显得尤为独特。这反映出赵崇祚在选编时的公正无私,对词作的包容性。
尽管《花间集》中的词作多来自成都,但入选作者并不局限于后蜀本土。以孙光宪为例,他是蜀人,却在荆州(今湖北宜昌)任职,作品中多描绘南方风物,如“木棉”、“越禽”、“铜鼓”和“蛮歌”,这说明赵崇祚的选材并不局限于地域,而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人有所交流和联系。
因此,《花间集》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作家的选集,更是一个时代的抒情诗歌总集,它代表了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一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新兴的抒情诗风。北宋词人将《花间集》视为词的正宗,并称其作品为“本色词”,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