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2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6:45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道'作为地方行政或监察单位,起源于西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趋于成熟,直至中华民国时期仍有所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停止使用。不同时期的道,性质和职责各异。
西汉时期,道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与县平行。隋唐时期,河北、河南等地曾设置道行台省,但不久被废止。唐太宗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等十道,初期为临时差遣官员巡察,如巡察使、安抚使等,至武周时逐渐固定化。监察项目涉及官吏品行、户口管理、农业生产、社会治安等,与西汉部刺史职责相似。
宋朝沿袭唐制,设置十道,至道三年改为十五路。辽代设置五京,每个都为一道,官制模仿唐制。元朝则有肃政廉访司道和宣慰司道两种,前者是监察区划,后者是中书省、行省的派出机构,以弥补政令执行的不便。
明朝时期,由于事务繁剧,布政使、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之下设置分司道,如督粮道、提督学道等,分守、分巡、兵备道等区分管理民政、监察和军事事务。清朝道制进一步完备,如直隶、江苏、安徽等地设立布、按二司,道员成为正四品实官,职责涉及更多地方事务,且守、巡道的区别逐渐缩小。
中华民国时期,道作为省与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北洋政府时期设有道,1913年至1924年间存在,职责包括颁行规程、监督官吏、节制武装等。各道根据地理位置和政务繁简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6:52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道'作为地方行政或监察单位,起源于西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趋于成熟,直至中华民国时期仍有所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停止使用。不同时期的道,性质和职责各异。
西汉时期,道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与县平行。隋唐时期,河北、河南等地曾设置道行台省,但不久被废止。唐太宗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等十道,初期为临时差遣官员巡察,如巡察使、安抚使等,至武周时逐渐固定化。监察项目涉及官吏品行、户口管理、农业生产、社会治安等,与西汉部刺史职责相似。
宋朝沿袭唐制,设置十道,至道三年改为十五路。辽代设置五京,每个都为一道,官制模仿唐制。元朝则有肃政廉访司道和宣慰司道两种,前者是监察区划,后者是中书省、行省的派出机构,以弥补政令执行的不便。
明朝时期,由于事务繁剧,布政使、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之下设置分司道,如督粮道、提督学道等,分守、分巡、兵备道等区分管理民政、监察和军事事务。清朝道制进一步完备,如直隶、江苏、安徽等地设立布、按二司,道员成为正四品实官,职责涉及更多地方事务,且守、巡道的区别逐渐缩小。
中华民国时期,道作为省与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北洋政府时期设有道,1913年至1924年间存在,职责包括颁行规程、监督官吏、节制武装等。各道根据地理位置和政务繁简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