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2:15
鸟类的迁移行为通常受到日照长度的调控,当日照变短时,鸟类的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种称为迁移性焦躁的现象。这个时节如果气候适宜、风向风速合适,它们便会展开迁移。由于日照变化规律,候鸟的迁徙时间往往相对固定。例如,每年十月上旬,大量灰面鹫会途经垦丁,而八卦山的灰面鹫则在三月二十一日前后达到春季北返的高峰。
迁徙时,鸟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体脂肪。非迁移性鸟类的体脂肪占体重3%至5%,短距离迁移者可达13%至25%,而长距离或洲际迁移的鸟类,体脂肪甚至可高达体重的30%至47%。小型鸟类在迁移几百公里后,需要1至3天补充能量。河口湿地因其丰富的食物资源,成为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补给站。
为了减小迁移的代价和提早到达渡冬地,候鸟倾向于缩短迁徙时间。在中途站,它们快速补充能量,体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增加一倍,显示出惊人的觅食效率。因此,秋季和春季在河口湿地常常能见到大量水鸟聚集,鸟种构成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鸟类的迁移路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学习成分。一些亚成鸟初次迁移时无需亲鸟带领就能顺利抵达,显示了遗传的决定性。然而,许多鸟类的迁移行为是通过跟随亲鸟学习而习得的,这表明学习在鸟类迁徙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