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00: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17:05
出生于1923年10月3日,谢贻权先生的故乡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41年至1943年,就读于上海之江大学(沪校)的土木工程系,开始了他的专业学习。
1943年至1946年间,谢先生在财务领域积累了实践经验,他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其苏州分行担任财务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后续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他于1946年至1948年重返之江大学,继续在土木工程系深造,最终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这段时间,他已经开始担任助教,为教学工作贡献力量。
1952年到1978年,谢贻权先生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担任助教和讲师,期间他还担任了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和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力和专业素养。
1978年至1981年,他晋升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并兼任力学系副主任,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直到1981年之后,谢贻权先生成为浙江大学的教授,并且在1984年前担任力学系系主任,他的学术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浙江大学的力学教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谢贻权,1923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是上海市电报局职员,长年在外工作。他从小跟随母亲居住在苏州,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然而,他的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军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年代,困苦和动乱打破了以往安宁的家庭生活。1929年,他进入苏州泮环小学和树德初级中学学习。八一三事变前不久,他全家迁居上海,遂进入上海民智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1938年,考入江苏省省立苏州中学沪校学习。该校有一大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的讲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并且常常结合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思想。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佩,使他萌发了要向老师学习,将来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救国”道路的思想。1939年上海沦陷,父亲调往重庆工作,母亲亦回苏州老家,他孑身留沪继续学习。1941年,他考入之江大学沪校。第二年“珍珠港”事变后,因经济来源发生困难,难以继续学习,只得辍学回苏州参加工作,同时在业余之时种些蔬菜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生活。 1946年,他重回之江大学沪校申请复学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课。由于停学期间他坚持自学,因此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的注目。他以三年半的时间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学分,被批准提前于1948年毕业,并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由之江大学聘任为土木系助教。这个工作非常符合他实现“教育救国”的夙愿,因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当时在教会大学中都采用外国教材,教师大多用英语讲课,谢贻权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是殖民地色彩的表现。1949年春,系里第一次安排他讲授工程力学课时,他毅然选用中文教本和用中文讲课,而把外文教本作为参考书。他讲课内容充实、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普遍称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17:11
出生于1923年10月3日,谢贻权先生的故乡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41年至1943年,就读于上海之江大学(沪校)的土木工程系,开始了他的专业学习。
1943年至1946年间,谢先生在财务领域积累了实践经验,他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其苏州分行担任财务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后续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他于1946年至1948年重返之江大学,继续在土木工程系深造,最终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这段时间,他已经开始担任助教,为教学工作贡献力量。
1952年到1978年,谢贻权先生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担任助教和讲师,期间他还担任了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和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力和专业素养。
1978年至1981年,他晋升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并兼任力学系副主任,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直到1981年之后,谢贻权先生成为浙江大学的教授,并且在1984年前担任力学系系主任,他的学术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浙江大学的力学教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谢贻权,1923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是上海市电报局职员,长年在外工作。他从小跟随母亲居住在苏州,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然而,他的求学时期正是日本侵略军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年代,困苦和动乱打破了以往安宁的家庭生活。1929年,他进入苏州泮环小学和树德初级中学学习。八一三事变前不久,他全家迁居上海,遂进入上海民智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1938年,考入江苏省省立苏州中学沪校学习。该校有一大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的讲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并且常常结合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思想。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敬佩,使他萌发了要向老师学习,将来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救国”道路的思想。1939年上海沦陷,父亲调往重庆工作,母亲亦回苏州老家,他孑身留沪继续学习。1941年,他考入之江大学沪校。第二年“珍珠港”事变后,因经济来源发生困难,难以继续学习,只得辍学回苏州参加工作,同时在业余之时种些蔬菜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生活。 1946年,他重回之江大学沪校申请复学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课。由于停学期间他坚持自学,因此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的注目。他以三年半的时间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学分,被批准提前于1948年毕业,并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由之江大学聘任为土木系助教。这个工作非常符合他实现“教育救国”的夙愿,因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当时在教会大学中都采用外国教材,教师大多用英语讲课,谢贻权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是殖民地色彩的表现。1949年春,系里第一次安排他讲授工程力学课时,他毅然选用中文教本和用中文讲课,而把外文教本作为参考书。他讲课内容充实、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普遍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