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要篡位是如何调动士兵 手下的人为何也跟着造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9: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14:54
这其实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民国几十年了,山里老头还以为皇帝高坐呢,谁知道将军此去是在造反?
在古代,造反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百姓们起义反抗,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黄巾军、明末的李自成等等。一种则是武将权臣篡位,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王敦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这两种人群的造反是不能统一而论,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模式。
首先百姓们造反的动机就很简单,无非就是天灾人祸,苛政猛于虎,当个顺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简而言之就是活不下去了。毕竟造反都是大逆不道的大罪,轻则流放抄家,重则杀头灭族,如果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谁会干这种营生?在家里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不香吗?
当然了,他们造反的形式就更加简单,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和准备,其主要是看时机。只要是在朝纲崩坏,民不聊生的时候,适时的拉起大旗,给这些底层人民活下去的动力,那么你就会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具体操作流程也很简单,比如说攻下一座城池,开仓放粮;或者打劫一下权贵,分田分地。
你比方说李自成,一个小小驿卒出身,没钱没背景,打仗水平更是一般。但他却能聚众百万,推翻大明王朝,其靠的就是一手“追赃助饷”、“均田免赋”。军饷全靠劫富济贫,安民则是分田免税。老百姓们遇到这种不压榨自己,还给分田地的人,自然就会追随。
总而言之,老百姓们造反就很直白,因为其与统治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互相排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相较而言,臣子们造反则是要复杂多了。因为他们和统治者其实是同一个阶层的人,背后的支持群体都差不多。而且皇帝的地位还要高于他们,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这就好比大家吃的是同一口锅里的饭,而人家能用碗盛,你只能用手抓,很容易烫手的。
一般臣子造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首先,你需要有足够强的实力。臣子造反的门槛一直都很高,要么是总览朝政,只手遮天的大权臣,如司马炎、杨坚;要么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如安禄山,朱棣。
因为臣子们造反无非就两种方式,一个是政变,从内部攻破,通过控制京畿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种则是兵变,于封地起兵,直接和朝廷硬刚,打赢了就完事儿。前者要权,后者要兵,没点本钱可不行。
其次,你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是权臣篡位,还是武将起兵,那都需要师出有名的。他们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直白,说我就是要取而代之。因为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属于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举。
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公开的反对,那就是叛逆。其不仅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会有着很高的风险。正常情况下,很少会有人去冒险。
这就意味着,造反的文臣武将们,将会失去一大批支持者。权臣们很可能找不到同伙帮手;武将们则是调不动兵马粮草。
所以,古代那些文臣武将造反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编造一个不错的理由。其中文臣政变一般都是禅让,傀儡皇帝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德不配位,最终退位让贤。像曹丕、司马炎、杨坚等人都是如此。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禅让之前,还得再三推辞。以此来表示,自己其实是不想当皇帝的,一直都是忠臣。之所以受此重任,完全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实在是太委屈了。
至于武将起兵,那多半都是“清君侧”,意思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遭受了蒙蔽,需要他们起兵去解救。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诸侯们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结果人家汉景帝把晁错都腰斩了,诸侯依旧照打不误;东晋王敦起兵,则是打着“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结果他占了都城建康之后,直接就不走了。还有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称自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后来杨国忠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安禄山依旧没罢兵。
最牛的还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当时朱棣起兵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其依据来源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退位让贤还是清君侧,其实都是借口。但当时的天下人不一定了解内情啊,古代的信息本就很闭塞,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所以,在那个时代,想要玩儿点信息差很容易。
就拿那些造反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常年身在军营,唯一的信息来源是将军。而他们们一切行止的指挥者,还是将军。所以他们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一直还满心以为是跟着将军“清君侧”呢。
总之他们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这可不是造反,而是为了匡扶皇室。至于取而代之,那都是前朝皇帝主动禅让给我的,我已经说不要了,他还是硬送给我,我实在没办法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当然了,口号仅仅只是遮羞布,最为关键的还是利益。毕竟生活不易,世事艰难,大家都要抱团取暖。那些有心造反的权臣武将们,往往都不会是单打独斗,其背后一定是一股庞大且有凝聚力的势力。
比如那些只手遮天的权臣们,会有大量文武百官的支持。这些人或是权臣的门生弟子,又或是亲戚挚友,还有可能是合作伙伴。他们相互之间,要么有着血脉亲缘,要么就有着提拔之恩,或者是利益纠葛。
依靠这些情感和利益交织的纽带,他们被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的正义与否,也就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必须得要支持。
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也一样,他们底下一定是有着一批属于自己的亲信。如果你倒了,那么你提拔的一大批将领将难逃被清洗的命运。况且士兵和将军朝夕相处,出生入死,这是怎么样的情感纽带?要知道天天跟他们一起操练的,是将军。能够跟他们同甘共苦的,还是将军。
士兵见过天子吗?他们绝大多数可能都不知道天子是谁,天子在他们看来最多也就是个符号,根本不算是个人。既然不是人,怎么会有情感呢?
所以,臣子们一旦要造反,必定是有多方支持的,即便是撕破脸皮,公开造反,那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但是,师出有名总比没有好,毕竟这是夺天下的大事儿,观众也是天下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由,那就无法成为天下人眼中的正统,失去了合法性。如此一来,别人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找机会取而代之了。这就很麻烦了,当造反不再被认为是“造反”之后,随便哪个猫猫狗狗就能扯起旗帜和官府对抗了。
比如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之后,如果没有找后周恭帝禅位,而是直接登基称帝。那么《水浒传》就可以写反宋复周,替柴进夺回祖宗家业了。到时候人家可就不是贼寇了,而是义军了。届时呼保义振臂一呼,柴进大旗一扯,那就是一出北宋版《王子复仇记》了。
再者而言,士兵们也不一定全是没有想法。至少他们清楚这造反脑袋拴裤腰带上,刀头舔血的营生。那他们也会判断自家将军和朝廷的胜负形势,认为将军能赢的,自然也就冲锋陷阵,悍勇杀敌了。但要是认为朝廷能赢呢?那多半就要开始各寻生路了。历史上不少人起兵造反,但最终功败垂成,问题其实就处在这里,底下的人心不齐啊。
如果没有造反这方面的顾虑,那士兵们的想法可就会少多了,所以还是找个借口比较好。借口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必给自己增加难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