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9: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07:11
记者 钱雪儿
第五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以下简称“西岸艺博会”)会于2018年11月8日至11日在上海举行。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现场发现,本届西岸博览会首次以“双馆”亮相,汇聚来自全球43个城市115家画廊。其中高古轩、国王画廊等是首次参展。
ArtReview Asia Xiàn Chǎng 单元由展馆内、外拓展至城市公共空间,展示村上隆、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s)等艺术家的作品。今年博览会还推出 Dream Video 100 单元,在西岸艺术中心广场的梦中心LED屏上放映90多位艺术家的100多部影像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画廊借西岸艺博会呈现自己的定位
今年,西岸艺博会首次以“双馆”亮相,两万多平米的空间内,西岸艺术中心A馆与新增的N馆汇聚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43个城市的115家画廊。宽敞的空间得以容纳一些大尺幅作品,有些展间甚至被单件作品所占据。
“许多画廊拿来的作品其实不是来卖的,而是给自己定位,告诉人们自己的性格是怎样的。”泰勒画廊的创立者秦睦(Timothy Taylor)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泰勒画廊来自英国伦敦,今年是第三年参加西岸艺博会,在他看来,相较于ART021,西岸艺博会更具有学术性。
展览现场image courtesy of Timothy Taylor,2018泰勒画廊此次带来了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的作品《金属材料》体现了他对综合材料组合的运用,塔皮埃斯作品的这一标志曾为8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带来巨大影响,让当时的艺术家们看到了综合材料前所未有的表现。“我们选择带来的都是和中国艺术有渊源的大师作品,想要和中国市场形成一种对话,”秦睦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解释道。在他看来,如今中国藏家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当代艺术也越来越了解,“很多人可能不认识某件作品,但是会在直觉上对它感兴趣,这就是一个好的对话的开始。中国藏家是最有野心的。”泰勒画廊此次还带来了艺术家谢扎德·达乌德(Shezad Dawood)的沉浸式VR装置作品《利维坦遗产三部曲:第一部》。
赛迪HQ画廊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参加西岸艺博会,“我们带来了一些成熟艺术家的作品,也呈现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赛迪HQ画廊副总监王凯楣(Kate Wong)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表示。在本次艺博会上,赛迪HQ画廊带来了萨拉·卢卡斯(Sarah Lucas)、劳拉·欧文斯(Laura Owens)、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装置、水彩等不同的形式。乌尔斯?费舍尔的铜雕新作出现在展位中心,作品旁边的白墙上则展出他用iPhone创作的彩色相片。“我们想要在年轻和成熟的艺术家之间做一个平衡,作品之间也会有些对话。”王凯楣说道。
展览现场正如秦睦所说,不少画廊都希望借西岸艺博会呈现自己的定位。相较画廊与藏家之间及交流的平台,许多展位看上去更像一个个展览,有自己的主题和叙事。格莱斯顿画廊创立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今年他们带来了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 Hirschhorn)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帕雷诺创作于2016年的浸入式装置作品《My Room is Another Fishbowl》曾于当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进行展出,这件作品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聚脂薄膜制成的鱼形气球,此次在西岸艺博会上,观众能够置身“鱼缸”之中和作品互动。“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作品更多偏观念、装置艺术。这次博览会我们带来了一些国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向藏家介绍一些在国内知名度不那么高的艺术家。”画廊总监蔡秉桥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
《My Room is Another Fishbowl》,菲利普?帕雷诺立木画廊(纽约、香港和首尔)今年首次参与西岸艺博会画廊主单元。韩国艺术家徐道获带来了其最新的装置作品——一间绿色的小屋,这一装置的原型来自艺术家位于韩国的住屋。今年,徐道获曾亮相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他的作品通常涉及建筑,并且和“家的迁移”有密切联系。“我们的作品大多都和个人空间、建筑有关,”立木画廊中国区代表许冉冉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徐道获作品的旁边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的作品,这是一座古木制多哥雕像,艺术家希望以此研究社会“伤痛”议题。
徐道获作品 Hub-1, Entrance, 296-8, Sungbook-Dong, Sungboo-Ku, Seoul, Korea, 2018
Xiàn Chǎng单元延伸城市艺术现场
ArtReview Asia Xiàn Chǎng 单元步入第三届, 除西岸艺术中心内、外区域,该单元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今年,Xiàn Chǎng 单元带来近20件来自国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继续向本地观众呈现全球艺术界的多元面貌。
崔正化巨型充气雕塑作品 《果树》
1960年代美国观念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在西岸艺术中心墙体带来作品《在视线的远处》(At A Distance To The Foreground)。刘建华以玻璃为媒介,在油罐艺术中心门口带来新作品《碑》,作品将玻璃的透明与杂质、清澈与浑浊、表面光洁与高低肌理以忽明忽暗的血红色加以展现。崔正化的巨型充气雕塑作品 《果树》座落于西岸艺术中心新馆门外,鲜艳的色彩为阴雨天里的西岸带来不少生气。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的雕塑作品《Bobby。》以及《Natalie。》树立于西岸艺术中心广场中央,其灵感来源于古典肖像画、古埃及象形文字、日本传统木版画以及公共标志,原始的线条及平坦均匀的色块使它们独具魅力。
朱利安·奥培的雕塑作品《Bobby。》以及《Natalie。》图片由艺术家与Kukje画廊提供
村上隆巨幅作品《云龙图-靛蓝色》
与此同时,西岸艺术中心两馆内部散落着多件Xiàn Chǎng 单元的作品,村上隆长达18米的巨幅作品《云龙图-靛蓝色》受到十八世纪日本艺术家曾我萧白代表作《云龙图》的影响,村上隆以其 “超扁平”个人风格演绎日本传统绘画的经典主题,将当代手法与东方美学融合于画面之中。张恩利的新作《绿色管子》占据了8米的展墙,作品标志性的薄涂方式与巨型的尺幅形成了强烈张力。谢扎德·达乌德 (Shezad Dawood)的 VR影像作品《利维坦遗产三部曲:第一部》邀请观众走入一百五十年后古巴海滩的傍晚。生于安特卫普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s)带来了系列油画作品《无题》,画作被置放于镜面前,画背面绘上了心理量表测绘、现象以及想法,邀请观者参与于作品的对话之中,引发对城市、环境与自然的思考。
张恩利《绿色管子》
弗朗西斯·埃利斯,《无题》,2016 由艺术家和Galerie Peter Kilchmann提供
全新影像单元呈现影像艺术多元化
今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推出全新影像单元 DREAM Video 100。国内外90多位艺术家的100多件影像作品出现在艺博会广场梦中心的LED大屏幕上,每天12小时不间断播放。据了解,这是国内艺博会首次在户外大量展示当代影像艺术作品。观众可借此机会了解过去30年中国以至于世界影像艺术的发展和如今的多元化姿态。
DREAM Video 100展示的第一件作品来自张培力于1988年创作的《30×30》,这是张培力的第一件录像作品,也是中国录像艺术的开山之作,该作品已由英国泰特美术馆永久收藏。作品纪录了艺术家反复摔碎并粘合镜子的过程:将一块30cm×30cm的镜子摔碎,并用502胶水粘合,然后再摔碎,再粘合,这样不断重复,持续180分钟,直至摄像机内的录像带走完。
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影像艺术家,杨福东的作品也出现在本次DREAM Video 100。本次DREAM Video 100展出他的两则作品《雷厉风行的女人》和《一年之际》。而中国年轻艺术家如冯晨、胡向前、胡晓媛、黄炳、李明等也带来内容各异的作品,呈现当代影像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DREAM Video 100出现在艺博会广场梦中心的LED大屏幕上除此之外,本单元有众多国外艺术家参与。比利时艺术家大卫·克拉耶柏(David Claerbout)的作品《旅行》在看似平淡缓慢的长镜头推进和细微的影音冲突中,放大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瑞士艺术家伊夫·内茨哈默(Yves Netzhammer)将带来他的影像作品《小丑戏图》,传达狡黠的幽默。德国艺术家乌尔?希·波斯特(Ulrich Polster)则通过剪辑手法重构三条故事线,邀请观众对作品《霜》重新演绎的叙事自由解读。在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物中混入奇妙的幻想元素,日本艺术家泽拓的三部作品《客机》《箱子》《睡眠机器2》将令观众感受到艺术家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艺术家唐狄鑫和四方当代美术馆于今年五月发起了为期五个月的驻地项目“巨响”,并在10月13日的特别表演中呈现了在这期间由近20余位艺术家和音乐人集体参与创作的大量装置、雕塑、绘画、动画、声音及其过程中产生的玩具、道具、手稿、模型等物件。作为DREAM Video 100的压轴作品,“巨响”的影像鲜活地记录了这场艺术派对的过程和与当日观众的互动,体现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和美术馆的种种尝试和影像媒介的多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