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诺曼底号”遇难记》文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7: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04:24
一、文本定位
1.本文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伟大人格”,语文要素为“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本文从体裁上讲是小说,秉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文章在环境铺垫上下足了功夫:①直接描写到“雾”的有三处,关键词分别为“夜色正浓、烟雾弥漫”、“雾越来越浓了”、“突然沉沉夜雾中”。从“弥漫”到“越来越浓”再到“沉沉”,随着雾气的加重,暗示危险一步步逼近,看似平常的精致,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②海难发生:在学情分析后发现,学生对两船相撞的场面印象极为深刻,作者对此描写也颇为用力。“幽灵”、“幻影”“葬身鱼腹”“窟窿”等词语的运用,为读者描写出了一幅幅冲击力极强的动态画面;③本文在人物动作描写上并不突出,语言描写却十分精彩。文章共围绕两次命令展开:第一,“大声吼喝”,海难发生,人们惊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船长发布第一道命令。第二,“枪”。两次命令过后,救援得以有序展开,最终60人全部获救。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福之间的对话最为精彩;④结局,船长选择与船同沉,像黑色雕像一般,一个手势也没有,一句话也没有说,给人巨大的心灵震撼。
3.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分析。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中,编者集中编排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三篇长文章,学习“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诺曼底号”遇难记》篇幅较长,可以提炼出各部分的小标题为:夜航—相撞—救人—殉职,并以此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线性的总结,简练、一目了然,却无法展现故事的波澜起伏,若能利用白板技术,按照故事的紧张程度,紧张的地方高上去,压抑的地方低下来,则形成了曲线图,即情节起伏图,适当渗透“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
二、文本解读
4.矛盾点分析。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学生提出:在所有人都得救后,船长不选择弃船逃生,而是选择与船同沉,这是为什么?
如果单单从舍己救人、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这个角度分析,未免归于牵强:①作为船长,其有自救能力,如游泳本领;②时间上来得及。玛丽号也参与了救援,而且两船距离非常近;③文末说到“他又一次践行了英雄的壮举”,其中的“英雄”如何解释?“又”是再一次的、多次的意思,又承接在何处?④本篇文章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都有关于“枪”的使用,当“枪”出现的时候,救援才有序开展,这是为什么?⑤文章中说到“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句话中的“伟大的灵魂”如何解释,两次发布命令,为什么在第一道命令下达后,“伟大的灵魂”没有出现?⑥船上共有61人,而文章说“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也是一个普通人,当灾难突然降临,恐惧、无措会吞噬掉一个人正常的判断能力,一个“忠于职守”的船长怎么会一点思想斗争都没有,直接“把自己给忘了”呢?一个“忠于职守”的船长,怎么会连船上共有多少人不清楚呢?
5.两种结尾。部编本教材的结尾为: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苏教版教材的结尾为: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一次成为英雄的权利。
是壮举,还是权利?
6.矛盾点释义
在古代,由于科技落后,每次航海出行往往都生死未卜,为了保障全体人员的安全,船长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利,甚至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所以几乎每条穿上都配有枪支。“枪”是一种权利、地位的象征。
如果船长为所欲为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当海难发生时,船长必须权利救助其他人,船长只能最后离船。而,更多的船长则在人员疏散后选择与船同沉,用以维护作为船长最后的荣誉。例如泰坦尼克号船长在进了最大努力疏散人员后选择与船同沉。
有没有例外呢?有的。
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副誓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海员的荣誉与职责,但当海难真正发生时,选择跳上了救生艇逃生,从而背负骂名,只能顶着“吉姆”这个假名字到处流浪,最终用命补偿了自己的过错。这就是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
由此课件,当海难发生时,船长选择与船同沉,是在捍卫作为一个船长最后的荣誉。
由此,我们便能解释以下问题:
①文中说到“他把自己给忘了”。
作为一名“忠于职守”的船长,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床上的人数,但当海难发生的那一刻,船长便已经下定了决心与船同沉。船长此时唯一想的就是如何能把其余人安全的救出去。
“把自己忘了”才能如此的镇定自若。
②“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两组对话的描写,船长思路清晰、威严有力、舍己救人,全然忘我的精神彻底征服了所有人,救援工作才会井然有序。
③“犹如铁铸”
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船同沉的信念,此时无需任何言语、无需任何手势,这是英雄最好的归宿,这是船长最后的荣誉。
④“又一次”
哈尔威船长同他的前辈们一样,运用了成为英雄的权利。
三、雨果在说什么
小说与记叙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引动小说家写作欲望的不是早已存在、业经发生的某事物,而是他从许多事物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一点意义。(夏丏尊语)因此,小说具有代表性、凝练性的特点。
雨果先生通过此文,试图唤醒或者维护“与船共存亡”这一古典法则,赞扬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继而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时代需要英雄。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搏击强梁,卵翼妇孺。责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