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泽知乎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如何落地,特别是传导和执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18: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06:49
今日讨论话题:
1、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如何落地,特别是传导和执行?
2、民营企业融资与普惠/小微信贷的政策走向?
3、地方平台的并购整合能否真正解决地方债务和风险?
陈涛
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三个问题,看似不相干,其实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体两面。所谓一体,在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强化政策引导;所谓两面,民营经济与小微企业是典型的实体经济,也是政策鼓励和支持的发展方向,但为什么这个领域的金融服务并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在于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国营经济占有了过多的资源。
1,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需要金融业的自我改革,更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备,金融服务的答案,在金融服务之外。
3,中国经济金融改革船到河心,各类风险持续暴露。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为主体的隐性债务成为区域经济的“灰犀牛”,通过地方平台的并购整合,增强平台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缓释风险,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转变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正途。
2,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约束加大,对于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来讲,是一件好事。金钱永不眠,无法依附于融资平台的资金,必然会找寻其他流向,支持民营和小微经济,既是政策所指,也是发展所向。但这一切,最终需要的,还是继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引导,但不要决定,搞好信用体系,建好中介组织,完善风险补偿,其余的,交给市场。
赵建
西泽研究院院长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新古典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的语境里是很荒诞的,因为金融支持不支持实体经济,要看符不符合金融自身的利润诉求。如果能赚钱,不用外界呼吁金融就会自觉服务实体。可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种带有道德说教的说法,只有中国特色的语境才会出现。既然出现了,从语义学的另一面就是说明金融没有支持实体经济。
那么又出现一个问题,何为实体经济。平台和房地产算不算?如果只认为民企和小微是实体经济,这就是银行资产组合的问题,银行不选择这个资产选择另一个,一定是存在风险调整后收益对比的问题。如果强制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那么可能需要另一层逻辑,不是金融的逻辑而是财政的逻辑。不过是财政政策的一种变相表达。其实,所谓的资金空转,不是没有,但大部分穿透后都有标的资产,只是多了些资金交易的环节和关卡,设租,才能收租。与其在说教上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如建立更加有硬度的预算约束和打破刚兑。但这又是一个循环论证而已。
邓宇
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金融回归实体是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脱实向虚以及资金空转不仅损害了实体经济,而且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支持实体的落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坚持利率市场化方向,推动表外合规经营,降低去杠杆带来的压力。而打破金融机构内部的壁垒,需要激发基层单位执行金融支持实体的政策动力,如取消辖区利润考核、推行利率补贴和责任分区,才能激活基层单位投入实体经济。
2,去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立足于构建金融全力支持民营的共识,定向降准和普惠金融“两增两控”考核是具体落地方案,各大行都在推进小微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但具体的产品对接和小微企业需求是否匹配仍然是值得深思的,如果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的需求,将是徒劳的。而如何平衡政策和政治任务考核是关键,绝不能变成为了考核而做小微,不能以数量和规模来单一评价,而是以信贷质量、小微客户服务满意度和风险为评价标准,避免“运动式”,实现小微金融服务常态化和可持续经营。并且应拓宽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有步骤放开市场准入,降低门槛,鼓励民企参与政府、国有企业项目,注入“活水”。
3,地方融资平台是目前关注度非常高,也是争议非常大的领域,中金报告显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成为隐忧,平台资金回收周期长,久期错配严重。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并购重组加快,业务进入新的层次,借助ppp项目政策宽松的有利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其中隐藏的债务问题、信息不透明以及地方政府信用机制堪忧这些都是地方平台发展的“藩篱”,依靠短期发债和政府担保不可持续。
莫亦然
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口号的落地已经着重着眼在具备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上,调整对于房地产、基建等一些短期之内高收益的资金流向,同时关注新兴产业,尤其是在国际上被掣肘的一些行业的重点资金投入。适当提高对于中小企业的不良容忍度,切实做好尽职免责的认定,从风险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下功夫。积极推行无还本续贷的覆盖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调头成本。但对于实行了无还本续贷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监控,确保资金流的健康循环。
2、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引述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的话“从我国的实践看,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佐证。而同时民营经济的构成主力又是由中小微企业组成的,在这其中存在金融政策有,但无法落实。普惠/小微信贷的政策应该进一步以行业方式细化,针对细分行业的专项指导条例,现在各个金融机构混同的以同一个标准衡量中小微企业(工信部标准)是不够聚焦和精准的,只有进一步制定相关细化标准,做深做透政策,金融机构才能有参考标准。
3、地方平台并购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推动职能型平台的进一步分化专精,第二是推动管理型平台的经营化转型。平台逐步要向实际经营的方向转型,逐步厘清政企关系,但对于久期错配的到期资金来说,部分平台还是仍旧承压。以并购整合的方式逐步压缩平台的数量有助于后期的宏观管理和隐藏债务的曝光。从目前态势来观察,短期承压,长期向好。
张江涛
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货币大放水,金融“脱实向虚”是个普遍趋势,实体经济不振,只能投向金融资产,“实体冷、金融热”一直存在。国内金融空转的问题仍然存在,今年初社融新增中票据套利大增既是证明。市场化资金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支持不足还是反映对实体不够看好。当前普通实体企业整体税负、融资成本、人力成本都偏高,盈利能力下滑甚至难以维系,优质企业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所以,要增加金融对实体的支持,至少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促进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并给予足够优惠政策。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可以率先垂范,在原来政策性业务基础上,扩大支持的力度和范围,央行通过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支持政策性银行。对于商业银行则以引导和监管并重,打击配资炒股、炒房的行为,引导各类银行回归自身定位。除了银行,引导其他直接融资途径进一步发展,也能有所帮助。另一方面,也要为实体企业切实减负,比如当前的减税降费,比如真正在融资成本等方面按照竞争中性原则,降低市场化经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向好,资金自然愿意流入。
2、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央行定向降准、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定向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有这个意图,今年两会报告中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增长达到30%以上,都会有所帮助。但是目前信用相对紧缩,特别是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就更加谨慎了。
3、地方债务规模已经很大,短期内宜通过“控增量、化存量”的方式确保债务风险可控。对于新增债务,目前主要通过发债等方式,不能超过限额,增量能够控制住。存量化解方面,城投公司种类繁多,情况复杂,隐性债务不能一概而论。为了控制地方债务杠杆率,总体会要求城投脱离政府的庇护。那么优质的城投公司确实应该谋求转型,寻求市场化发展路径,但并购整合也要遵循市场原则,否则作用有限,劣质的城投应该允许破产。
张敏
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实际上所有的融资本质是是风险定价和资金传导问题,当风险能够被充分定价,自然会有对应资金投入。因此支持实体的金融首先需要解决风险的定价问题,同时需要解决资金通道问题,而这两种实际上是硬币的一体两面。银行不能作为市场的唯一玩家,影子银行实际承担了大量的风险缓释、定价和资金传导作用,政府需要梳理监管规定,合理的影子银行通道不但不应该打压,反而应该鼓励。
2、资金实际上是没有对象属性的,民企,国企的区别本质还是风险定价无法体现,国企刚兑没有打破导致。因此想要解决民企融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国企刚兑问题,将国企,民企放到同一起跑线上看待。另外需要鼓励民间各类资本参与到民企融资上。
3、地方平台的整合我认为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风险,整合不过是将不同债务进行打包处理而已,因此解决之道还是需要中央统一对各级政府进行债务约束,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针对旧债务最好采用统一发债来替换原来的高息债务,对平台的后续债务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措施。原有的平台资产可以整合打包盘活,形成独立的运营体系。总之,要将经营性融资与财政性融资隔离,各自独立做好预算管理。
西泽知乎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如何落地,特别是传导和执行?
1,金融回归实体是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脱实向虚以及资金空转不仅损害了实体经济,而且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支持实体的落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坚持利率市场化方向,推动表外合规经营,降低去杠杆带来的压力。而打破金融机构内部的壁垒,需要激发基层单位执行金融支持实体的政策动力,如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