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4 0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0:26
洛学研究者@Jin 在得到于赓哲老师的“双首都制”视频后,对老师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将他置于首页置顶,广泛宣传。在知乎、b站和抖音上,该视频由用户名为“洛斟鄩”的用户上传。视频内容中,于老师阐述了第三点关于转移全国中心至洛阳,开凿大运河,旨在强化*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沟通。他认为,唐朝建国后,在平定洛阳王世充后,曾试图恢复以长安为核心的单一首都制,但实际证明,帝国之大,双首都制才是有效的控制全国方式。此观点被于老师定义为“双首都制”,并强调其合理性。然而,@Jin 在视频处理中,意外地剪掉了对“双首都制”的详细解释。据知,于老师的原视频发布在哔哩哔哩的“于赓哲的历史频道”系列中。通过评论区补充链接,我们得知此视频源自于赓哲老师的“隋炀帝”专题。在视频中,于老师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双首都制”的概念。此新词为于老师首创,旨在描述中国古代历史中首都数量的增加现象。在解释中,于老师提到,从清朝盛京到北京,明朝的南京与北京,宋朝以洛阳为西京,金朝、元朝同样实行两都制,这些历史现象均体现出“双首都制”的合理性。然而,在@Jin 的视频中,这一关键解释被意外删除,留下了只言片语,令人不解。按照于老师的定义,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也可能被认为是首都。在讨论“双首都制”时,丁海斌先生的论文提供了一种不同理解,强调陪都的地位高于其他城市,但仍次于首都。于老师的“双首都制”概念对“首都”一词进行了泛化解释,引起了一定的讨论。在@Jin 的处理中,对视频内容的剪辑引发了一些争议,可能是有意为之或疏漏。在讨论中,于老师的定义扩大了“首都”的概念范围,引发对“双首都制”理解的多样性。然而,于老师与丁海斌先生是否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于老师的定义为“双首都制”赋予了新的视角,但其对历史的解释是否与传统理解一致,仍需学术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