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5: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08:10
地震前兆现象在大震发生前普遍存在。郯城8.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中,有丰富的宏观异常现象。地震前四年,即1664年秋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出现大面积干旱,次年旱情持续发展至整个山东省,并蔓延至其他省份。山东各地除胶东半岛麦收外,夏、秋绝产,被称为“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山东省近三百年的干旱历史统计显示,此次干旱范围之大、早期之长、灾情之严重,是前所未有的“特大干旱”。大旱后三年即1668年发生了8.5级郯城大地震。
在地震发生时,震中及邻区如山东、郯城、莒县、诸城,以及江苏的泗阳、涟水、淮阳等地遭受霉雨洪水的侵袭。郯城县志记载:“更苦罐雨洪不停休,满陌秋田涨流”。客舍偶闻莒县:“二十七露雨不止,平地水深三尺,天千淹没”,江苏涟水:“城内大水行舟天雨五十日,地震之后又雨五十日”。震后霉雨连绵,天雨不止,使得灾情更为惨重。即墨、灵山卫、胶州、安丘县等地也有类似记载,说明震后洪水灾害的严重。
地下水位的升降作为地震宏观前兆异常,虽然不普遍,但在地震发生时,地下水位的瞬息变化却有记录。例如,山东省福山县志曾记载:“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斗余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福山远离大震震中,但在震前出现井水上涨,并伴有如雷般声响。这一现象可能预示了临震中区地下水位会有更剧烈的变化,但当时尚未被人们所关注。
郯城大地震时还伴随出现了一系列大气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地气、地光、地震以及震后的地生白毛等众多现象。地生白毛现象在低烈度区的南方地区尤为广泛,包括江苏省的江宁、如皋、苏州、昆山、常熟、吴江、震泽、上海、松江、青蒲、大仓、常州、无锡、宜兴等,以及浙江省的杭州、仁和、苏州、昆山、常熟、吴江、震泽、上海、松江、青蒲、大仓、常州、无锡、宜兴等,还包括安徽的天长、当涂等地区。这些现象虽然难以一一解释,但可以推测可能与阴雨潮湿有关。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级为8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震中位置为北纬34.8°、东经118.5°,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