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文帝建储”——《晋公子读史记》之《外戚世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6: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10:01
壹
公元前180年九月,汉都长安城中弥漫的血腥气息尚未消散。一个月前,权势熏天的外戚吕氏遭到了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的血洗。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高后吕雉的亲族,无一幸免,成为了刀下冤魂。
这场大*刚刚结束,六辆驿车风尘仆仆地抵达长安东北的渭桥畔。远远地望见驿车,自丞相陈平以下,群臣纷纷下跪,拜谒称臣,太尉周勃更是上前,将天子玺符直接呈了上去。
第一辆驿车上坐着的是高皇帝刘邦的第四子,被封为代王的刘恒。他从代国千里迢迢远赴长安,只因收到了周勃、陈平等人的邀请:朝中群臣愿在大乱之后奉他为主、执掌国政。
新王登基的三个月后,一道重要的旨意自未央宫传出,昭告天下。《史记·外戚世家》载:
孝文帝(刘恒)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册立的新太子是刘启,也就是后来的孝景帝。司马迁说,立刘启为嗣,是因为在文帝的诸位皇子中,他年龄最长。要照这样说起来,刘启做这个太子似乎当仁不让。
但如果我们更细心地考察一下孝文帝的家室,就会发现:依据立嫡以长的宗法继承原则,刘启远非嗣君的第一顺位人选。他能够当上这个太子,该说是喜从天降——就像父亲孝文帝刘恒。
高祖皇帝遗下的这把龙椅,本来也轮不到庶出的老四来坐,刘恒当国,那是捡了周勃政变、诛灭诸吕的便宜。刘启和父亲刘恒一样也是庶出,若论成为嗣君的资格,排在他前面的原本还有四位嫡出的皇子:
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外戚世家》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无论怎么读都让人感觉文字间透着一股蹊跷的意味,因为这两个疑问实在不好解释:
首先,按照司马迁给出的时间表,刘恒的正妻早先为他诞下了4位皇子。而这四位嫡子在刘恒称帝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180年九月依然健在。可是到了册立太子的公元前179年正月,四位皇子却悉数病故,于是乎太子的桂冠才落到了庶出的刘启头上。
要知道,从刘恒登基到册立太子,这期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3个月内四位皇子相继病逝,这么罕见的突发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遗传疾病或者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似乎可以排除,因为《汉书·文三王传》显示,孝文帝庶出的四个儿子——太子刘启、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和梁怀王刘揖这时可都全须全眼儿、生龙活虎的,为什么疾病就跟长了眼睛似的,偏找上嫡出的四位皇子呢?
另一个费解的疑点是:孝文帝刘恒虽然和正妻生了四个儿子,但他们的夫妻感情却并不好。司马迁说刘恒只对刘启的母亲窦姬情有独钟。不爱嫡妻爱庶妻,这种情况在刘恒的儿子和孙子——孝景帝刘启、孝武帝刘彻身上也发生过。刘启废掉了原配薄氏,而对青梅竹马的陈阿娇,刘彻也在中途背弃了“金屋藏娇”的诺言。
可孝景帝和孝武帝冷落原配的主要原因都是皇后生不出儿子来。要这么一比较,文帝刘恒的那位原配夫人可就有点儿冤了。
自公元前196年刘恒立为代王,到公元前180年黄衣称朕,扣除未成年的时间段(刘恒大约生于公元前203年,立为代王时年8岁),孝文帝的原配夫人在短短数年内为他连生四子:一面对正妻冷若冰霜,一面又不断与她*生子,孝文帝的感情生活怎么会扭曲成这么样子?
除了上述两点疑惑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追究的问题是:继位三月,四子病故。接连遭遇沉重打击的孝文帝为何还要选在这个时间点上仓促建储?谁能保证太子刘启不会成为下一个被病魔缠上的不幸者?
据《史记·文帝本纪》所载,建储并非自孝文帝起念,而是始于有司的提议: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中略)有司皆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余岁,古之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亲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诸侯王及列侯始受国者皆亦为其国祖。子孙继嗣,世世弗绝,天下之大义也,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史记·文帝本纪》
在遴选储君的过程中,孝文帝与有司经过了多番商议。但很奇怪,双方都没有一字提及刚刚病逝的四位皇子,似乎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而庶长子刘启,从上文看,正是有司提名的嗣君候选人。
所谓“有司”,究竟指哪些人?《外戚世家》说是“公卿请立太子”。此时三公九卿中的多数席位都被政变功臣占据,为首的是周勃、陈平和灌婴这三巨头。他们为什么建议孝文帝在此时立储?宋儒吕祖谦分析是为了预防“继嗣不明之祸”。
什么是“继嗣不明之祸”呢?大概是指这回事儿:
(周勃等)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后本纪》
发动政变、诛灭吕氏的诸大臣声称,汉少帝刘弘以及梁、淮阳、常山诸王都不是孝惠帝刘盈的真血脉,而是吕后用“狸猫换太子”的办法养在深宫、冒名顶替的。少帝在位等于混淆了刘家天下的血统继承。所以必须尽数夷灭,在宗室旁支里另择新君,这才有了邀请代王刘恒进京继位的后话。
但“狸猫换太子”是政变功臣对少帝刘弘的污蔑。司马迁说他们有“阴谋”——少帝刘弘就是孝惠帝的亲生儿子,只不过其母微贱,并非皇后嫡出: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成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公元前184年)五月丙辰,立常山王义(即襄成侯刘山)为帝,更名曰宏。不称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以轵侯朝为常山王。——《史记·吕后本纪》
刘弘真是孝惠帝的骨血,而且还是孝惠帝的母家吕氏所立。周勃等人发动政变血洗了吕氏,如果还继续奉刘弘为主,怕将来要遭小皇帝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