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6: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7:37
1、历代医家的内功*
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笔者认为这与其常年坚持*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若不以高深的内功*为基础,则针刺水平很难达到此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医学家,针灸医药俱无不精。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十八岁时立志学医,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先隐居太白山,学导引行气之术道。他终身不仕,隐居山林,曾入峨眉山*道家内功。曾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余例,痊愈者高达百分之十,自己却未被传染,且享年白余岁,如此高寿的医学家,古今罕见,这与其常年坚持内功*有着直接的关系。北宋崇宁二年,被追封为“妙应真人”。他的导引行气之术主要记载于《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养性》之中:“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想,心想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云:思无邪也。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可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只有在平日坚持锻炼,在临症之时,才能后做到“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忘行。”
马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世人多称之为马丹阳 。擅长针灸,其总结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针灸临床。金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丹阳遂与妻孙不二师事之,后抛弃巨大家业,出家修道,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其“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称号,世称“丹阳真人”。
明代医家杨继洲则以*周天*为主,注重任督二脉及五脏的导引行气*,并在《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间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即将谷道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急,徐徐咽之;若乃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此外,书中关于五脏导引亦有详细的论述,如在论述肺脏导引时写道:“导引本经: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之所从出,皮肤赖之而润泽者也。人惟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于是乎不清矣。然欲清肺金,必先调息,息调则动患不生,而心火自静。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中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而细其心,令息微微,此为真息也。盖息从心起,心静气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李鼎教授指出:“杨氏重视五脏和任督二脉的导引,将此看作是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与针灸学理相通,故列为该书的一部分,以供医家和病家的练习是有重要意义的。医者的运针着重调气治神,气功导引则由本人自我进行调气治神,两相配合,对于防病治病自可发挥更好的作用。《灵枢?终始》曾指出:作为施治者必须是‘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通过具体的方法以使病人积极配合,达到“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的地步。针刺与导引的结合,不仅在于施治之时,更在于施治之后的调养,指导病家采用合适的导引方法,自然大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
2、当代医家的内功*
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十分强调内功*的重要性,曾论述道:“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先父在日谆谆以练气为嘱,由于先父不能说明为什么要练气,因而不能引起我的信心,在临床治验上,我总不及先父的针效;久后相信先父所教注意练气,针效果然大增,所以在1935年从日本归来办针灸讲习所时,在课程中加入了练气练针一课。”“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与我神交多年……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承淡安先生为使学生重视内功*,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的重要性:“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
方慎Q先生在1937年所著的《金针秘传》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针灸前辈黄石屏于*三年应邀为袁世凯治疗头痛的具体经过:袁氏“因受风过久,时觉头痛,一遇思想太过即发,三年之后……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第一针刺入,袁谓头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抉肠胃而下。师曰:此即风散热降之象,袁总统称奇不置,厚谢而归。”至于为何能取得如此神奇的疗效,除了选穴独到,手法娴熟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易于被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在针刺时要做到“治神”,也就是“聚精会神,提起全身力量,贯注于针尖上”(《霍元甲与神针黄》)。正如黄石屏先生自己所说:“吾始习少林运气有年,萃全力于指,然后审证辨穴,金针乃可得而度也。”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要习内功运气有年,待能够萃全力于指之后,才谈得上审证辨穴以及针刺手法,否则是难以达到这种出神入化之境的。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石屏针法特点有:其一,必须精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而有不可思议之妙。其二,纯用金针,因金光滑而不生锈;其性软,不伤筋骨;其味甜,能祛风败毒,补羸填虚,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较之铁石,截然不同。黄氏用针,软细而长,最长的达一尺三寸,最短的也有四寸,非用阴劲不能入穴。其三,取穴配穴,略有不同。深浅、补泻、随迎、缓急、主客、上下、左右、腹背、脏腑、经络、辨脉等等,凡下针前必慎重。黄岁松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
承邦彦在《*名医黄石屏》一文中写道:“黄父命石屏拜圆觉为师,读书习武,时已三年,未言针事,三载过半,老僧开始教以练针运气之法,以朱笔画红圈于白墙上,命石屏离红圈数步,用铁针击之,每日击红圈,红圈也日日缩小,步子日日放长,铁针也逐渐缩小,后再改成小钢针,而每针必中,后再改画成铜人经穴图刺之,穴无不中,再后以软的金针,亦能插入墙壁上几寸.圆觉曰:’功力已到’乃再授人体穴位及治病补泻各种手法.” [11]黄石屏先生的针灸学习方法及经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他的针灸学习经历是:“读书习武,时已三年,未言针事,三载过半,老僧开始教以练针运气之法”读书等于是文化学习,除此之外这三年时间里基本上就是练功习武了,而且以后的学习也是习“练针运气之法”。等到练到“改画成铜人经穴图刺之,穴无不中,再后以软的金针,亦能插入墙壁上几寸。”之时,“乃再授人体穴位及治病补泻各种手法”。这与承淡安先生所讲的:“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是完全吻合的。有这种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何愁针法不精?而我们目前的针灸教学中缺少的正是内功*这一关键环节。
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年逾八旬,仍每日练功不辍。十余年前,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功后首先是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练习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真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只有如是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其进针看似随意,但却非常迅捷,患者丝毫感觉不到疼痛。我曾见过好几个人问如何学习其进针手法,他都是笑而不答,一次我问道:“您是不是用劈拳的劲儿进的针?”贺老说:“对了!”并详细询问我的练功情况。后来他常向随他学习的人讲:“小胥是练大成拳的!”他的意思是学员应该都先去练拳,可惜没几个人明白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以擅长烧山火、透天凉闻名于世的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其针刺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有很大关系。郑老早年曾和当地的一位霍老先生学习针灸及内功,尽得其传。他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曾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内功造诣的。[12]针灸名家焦勉斋先生不仅针术,还精于武术与内功导引术,并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明显地提高了针灸疗效。笔者在请教以运用太溪穴治疗疑难病症而闻名的张士杰先生针刺手法秘诀时,张老告诉他常练习站桩功以养气治神,他的老师是秦仲三先生。
一九八年前后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期间,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常会遇到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师,他老人家也喜欢练功,且非常平易近人,我常常向其请教各种问题,其中也包括内功*方面的问题。一九八六年,温病大家赵绍琴老师曾到我科病房会诊一发烧不退患者,我向其请教用药问题,赵老一时没有回答,但当知道我练大成拳并常常推手时,竟然高兴的说:“咱们爷俩要是住一块儿就好了,每天早晨可以一块儿推推手!”赵老是练太极的,和太极名家刘晚苍先生是好友。
3、笔者的内功*内容
笔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练习各种气功及武术,一九八三年我在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实习时,见到当时的科主任高洪宝老师治疗不孕症等病的不可思议疗效后,立志要学习针灸。我问他为何疗效如此之好,高老师说秘密就在于内功*,并称他认识技击高手王选杰的一个徒弟。我当时不是太理解,后来偶然机会接触到大成拳,惊叹大成拳的实战技击作用。当读了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著作,为其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包括中医养生学理论所折服,遂悟到大成拳实包含了武术与内功之精华,遂正式拜在芗老弟子选杰先生门下,一直潜心修大成拳内功,并致力于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终于悟出了“神光内莹,意在针先,以意领气,气至病所”的针刺要领。笔者二十余年来练功刻苦,深得老师真传,性喜技击,尤精于推手,目前为大成拳黑带八段。
大成拳内功基础*主要是桩功,初学者可练浑元桩:身体自然站立,一如太极拳之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可呈外八字,双手指至胸前,曲肘环抱,两手各似抱一气球,全身放松如浴水中,体会舒适自在之感觉,久之则物我皆忘,似与天地熔为一体,呼吸则一任自然。久练此桩则指力大增,临床运用时会有不可思议之妙,无论是针刺进针还是体会针感乃至长针针刺深部经筋,都会有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之感,可谓“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强调内功*在针刺中的作用,并不是忽视手法的重要性,而是要求针刺手法更熟练。比如在经筋病的治疗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许多肌肉紧张拘急的患者,此即《黄帝内经》里面所讲的“大筋短”。在此情况下,若手法不够熟练及指力不够,由于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很可能造成患者的肌肉更加紧张甚至拘挛,尤其是在一些急性肌肉损伤的情况下。所以我的教学方法是让学员首先练习指力,要求用三十号的毫针针刺穿透和银行卡一样厚度的塑料卡,然后再用拇指粗细的硬橡皮练习进针,沿其长轴针刺,从一侧的中心点穿到对侧的中心点,以练习控制长针的能力。然后再教其学习卢鼎厚老师的针刺方法,也就是运用长针针刺病变部位的经筋(骨骼肌)。十余年前,我曾请卢鼎厚老师在自己身上示范针刺手法,其疗效令我叹为观止!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女学员,如果指力太差的话,开始可采用针刺报纸的办法,随着指力的增加而增加报纸的厚度。也可选用纸团练习,进而选用较薄较软的橡皮,再选用较硬较厚的橡皮练习进针。此外还可以选用废胶片,软木塞及各种皮革练习,以模似针刺不同的人体组织,逐渐增强自己的指力和手感。以上的练习到一定时间后,则指力、腕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距尚“治神”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若要进一步提高针刺水平,则应进行内功*。除了练习大成拳外,也可练习其他内家拳法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等。通过武术中的桩功、试力以及推手、发力等*,使术者真气充盈,并可随时运气指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在用意不用力的情况下,内劲透达指端,并通过针尖作用于人体。可以想象,通过控制运用武术内功所产生的爆发力,以针尖作用于人体,刺入过程自然快而无痛。武术内家拳法讲究螺旋力,其特点是力量深透和方向稳定,这与子弹的运动轨迹有类似之处,如果是用短针针刺的话,进针的瞬间针具是呈螺旋状刺入皮肤的。在针刺之时,要求术者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周身放松,沉肩坠肘,气贯周身,运力指端。以武术的轻微的发力动作,轻松自然地将针刺入人体,病人多无痛感。通过站桩功、实力、步法与推手等的练习,不仅可以增强指力,还可以增加手指触觉的敏感度以及术者自身的定力。内功术与针刺相结合的特点是神意气力的有机统一,使施术者能更好地体察针下感觉,以达到“上守神”的境界。在针刺之际,施术者要首先进入练功状态,“心无外慕,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运气于指,然后再行针刺。
如此刻苦练习之后,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可以初步做到无痛进针,所谓无痛进针,是指病人在接受针刺时虽感到针体刺入,但并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同时加以心理暗示以转移其注意力,甚至使其不知针已刺入,从而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如何才能做到无痛进针呢?具体进针方法是,运力指端,凝神定意,利用手腕的抖动,使针迅速剌入皮肤。术者应周身松和,不可有丝毫僵紧处,使动作完成协调自然而迅捷,随心所欲地控制刺入的力量大小、针刺的深浅,准确无误地刺入选定的针刺部位。在用长针治疗经筋病时,在四肢等部位针刺是比较安全的,但在项部、胸背、腰腹等处,尤其是枕部、肩胛骨内侧用长针深刺的话,如果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话则有相当大的危险。但如果经过以上*的刻苦练习,再加上大量的临床实践,则可安全地使用长针治疗经筋病。在进针以后沿着病变经筋(骨骼肌)的长轴方向针刺,可以清晰地感知针尖所在的位置及针下的感觉,以便使针具达到所的需层次与深度。
4、结语
在《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乃至于后世,内功*是每位医家必修的内容之一,“导引”“行气”与砭石、毒药、灸x、微针等并列提出,其目的不仅可使医家自己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指导病人练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功*会使针刺施术者的触觉更为敏感,动作更为精细,精神更容易集中,神情更为安定。在运用长针针刺治疗经筋病时,可以清晰地感知针尖所在的位置及针下的感觉,而这正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