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4:3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4:19
史铁生的《生辰》读后感
”这世界最初的声音被谁听去了?水在沙中嘶喊,风自魂中吹拂无以计数的虚无如同咒语,惊醒了。。。。“
当我读完史铁生的《生辰》,我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充满着活着的力量。一个人,当他走过死亡,必然会对死亡和生存进行深度解剖和感悟,诚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或者死,这是一个问题”。孔子曾说: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的人生观,给人以洒脱与纯粹。死,是最终的结局,在所有曲终人散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将会发现曾经纠结的竟是毫无价值的存在。正如这首诗所说的
“当一切都皈依了永恒复返,你或许才能听清,老祖母默然而知或怡然哼唱的,那个曲调”。
它始终是会到来的,那么我们作为“生”的人,需要考虑到便是活着如何更好充实自己,诗化自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4:19
看完这篇《好运设计》,我不禁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此作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或许有人会说是欢乐,因为整篇散文文笔幽默,详尽地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有关理想人生的白日梦;尽管其中不无调侃,但也绝谈不上讽刺,反而能在一种逗乐中让人若有所悟,会心一笑。或许也有人会说是忧伤,因为一个白日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生的缺憾,这种缺憾越是以一种相反的形态表现出来,缺憾本身就越能让人在蓦然间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尽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于否定这个白日梦的同时,正面提出了另一个考察人生价值的指标——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圆其说,犹如一块刻意掩饰伤口的创可贴。以上两种看法究竟何种准确呢?我以为都准确。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便成为一桩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并非一件坏事,它是真实的人生。而所谓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流行文学作为一种“样式文学”,将人生的感受在强化中简化,以满足读者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消费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喜剧的情节就是为了逗人一笑。而纯文学又“纯”在何处呢?纯就纯在它是对真实人生的纯粹的自我呈现,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实也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