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7: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4 15:11
疾病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肝内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
疾病分类
(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临床表现
1、小血管瘤多无症状,较大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
2、小血管瘤无体征,较大血管瘤,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3、因肿瘤增大后而出现的肝大、包块及压迫症状,早期多无症状。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cT、核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较小的血管瘤且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可动态观察;,有压迫症状者可选择肝部分切除术。
血管瘤多为单发,直径多小于4厘米。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大小和形状及数量均不一定,往往属先天性。如果静止不发展,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无生命危险。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肝肿大、食欲不娠、消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近年来,根据较多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不少患者的肝血管瘤发展很慢,甚至随访多年也没有明显发展,且未发现有恶变者。因此,凡体积小的肝内血管瘤,可以在医疗监护下定期作B超检查半年或1年)。如出现肝区肿痛、腹胀不适,纳食不好等症状可服中药治疗。系血管瘤进行性增大,才可手术治疗,以免因血管瘤破裂出血而发生危险。
诊断依据
1、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
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样改变。
3、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
4、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
5、腹腔镜检查:能观察肝表面肿瘤颜色及形状。
6、X线检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发现钙化影。
7、ECT显示肝血管瘤改变。
治疗原则
1、肿瘤直径5cm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
2、肿瘤直径5-10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肿瘤直径10cm者一般行手术治疗。
4、手术方法为:
(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
(2)肝动脉结扎术;
(3)术中冷冻治疗。
5、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
用药原则
一般不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时除选用基本药物中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疗效评价
1、治愈:CT,彩超示肿物消失,症状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CT,彩超示肿物变小,症状减轻。
3、未愈:无变化,或肿块进一步扩大。
专家提示
肝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目前仍未发现对肝血管瘤有疗效药物,故病者如血管瘤5cm,不必到处求医,定期随诊即可。如瘤体5cm,且有自觉症状,应到医院去遵医属处理。
中医诊治
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西医学对此病治疗方法主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肝动脉结扎等。许多患者因此惧怕手术,求治于中医。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
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如以血瘀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
如以气滞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再配合口服“熊胆丸”和“丹火透热疗法”,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注1“熊胆丸”方
熊胆、珍珠、七叶一枝花、田七、牛黄,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调匀,每服一克。
【功能】 通窍止痛,活血化瘀。
注2“丹火透热疗法”方
丹药方:硫磺末30克 朱砂12克 雄黄12克
【制作法】 将硫磺末置铜杓中微火烊化,加入雄黄、朱砂调匀,倒在铝平盆中冷却成片状。
丹座方:
法夏、胆星各30克 木香、两头尖各18克
【制作法】 上药研末,蜂蜜调成膏状,捏成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
【使用方法】 置丹座于需要的穴位上(本病需取章门穴和期门穴)插入瓜子大的丹药片于凹陷处中,用火点燃,以皮肤灼热感为度。熄火,外敷棉垫固定,3小时后除去丹药。每天1~2次。
【功能】 温经通络,行气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