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1: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8 12:57
那时年少,对于还没开始蓄水、修建的大坝之前的摸样有些模糊,或许是很少回四川的姥姥家那边,只是隐隐记得自由奔放的流水和就连城区中也有崎岖的路程。等到自己有了记忆,三峡已经开始蓄水了,大坝也快修好了,移民已经基本完成了。在三峡的四天三夜当中,头一天的白雾茫茫、和从白帝城开始一直到湖北宜昌开始,总会有种想没入这山水之中的冲动。虽然在三峡的建设与否之中很多专家都争论了很久,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历史人文的影响,再或者是为了子孙创造的富裕等等,我想双方所站在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也无从比较——显然,作者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之间已经诉说了她心中的看法。 众所周知的,孔雀是中国古三峡的一个象征。而作者名为《孔雀的叫喊》,实际上就是因此而来——在三峡工程的假设当中,所谓的反对者、拆迁者在工程的建设中所发出的一种呼吁。故事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生物女专家柳璀在怀疑丈夫有外遇并且在母亲的吩咐下来到位于三峡工程区的四川良县,与一个小学老师陈月明在其中发掘出自己父母的秘密和关于三峡移民工程的一些阴暗面,述说了一个关于因果转世轮回的故事。 若是看过虹影的非自传体的小说,可能会熟悉她的一种风格,就是在行文走字间总是会包含着一种关于东方神秘主义或者说是玄学的内容。例如《英国情人》中关于房中修炼术,再例如《上海王》中的筱月桂的“克夫”命等等。而这本书中的“轮回转世”,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与宋明期间的“杜柳翠”的故事的模仿——柳璀和陈月明与张红莲和玉通禅师之间的因果循环——张红莲与玉通禅师被柳父斥为“通奸”而枪决,同一天柳璀和陈月明一同出生,而在故事的结局在柳璀丈夫的“陷害”下二人被围困在三峡边缘。 虹影是擅长写情感的,但是她笔下的情感世界却又包含着“痛苦”。总觉得,她对痛苦是了解的、敏感的,总是能在细微之处流露出隐晦的痛处,这也是我所迷恋她作品的地方。而她的这本书又并非只是在写感情——更多的是她对三峡的一种想念,不难看出,她对那些淹没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在她笔下“纰漏”的移民问题的一种深沉、忧郁、关心的态度。小说便是如此,在虚构之间赋予作者最深的情怀,或许很多人都认为柳璀便是虹影自己的化身——她们都是河的女儿,却年少时便离开,远走他乡。 或许,痛也只能是痛彻,在最终的结局之中,她与陈月明安静的看着河水,“别人的记忆变成了她的生活……把他们捆扎在一起……过去多少年代淡漠的记忆,在她的心理变得清晰透明……一切放心地闭上眼睛,哪怕只求一刻的安宁”。或许两人便是陈明月在庙里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孔雀,两千年后,二人依然如此。 PS:有人说《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代表作,但是这本书在我心中是更为喜爱的,觉得前者情感更甚、后者思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