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1: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29
这段话把荷叶比做舞女、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异常,用羞涩、袅娜来说荷花的形态,巧妙的用了拟人的手法,而这些比喻、拟人等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上体会到荷花的魅力。动静结合的手法和精准的语言既给人自然美的感受又给人文学美的感受。
作者开始写荷塘,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放眼望去,充满视野的是繁密茂盛的荷叶,葳蕤而挺立的荷叶,出水很高,这里,作者用拟人的写法,把荷叶比成亭亭舞女的裙。而舞女的裙在舞女旋转时,裙是飘散开的,那种旋转着的飘散,给人在观感上是一种极美的感受。
在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这显然是白莲,但花开还不是旺季。接下来具体地描述:也还是用拟人的笔法,形容它像姿态优美的女子,而还没有绽开的含蕾待放的花则像是含羞的样子。这“含羞”一词,把妙曼的花枝赋予了灵性和秀媚的禀赋。接着,又用了“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而把荷花的禀赋渲染到了极致。
但是,荷花不仅仅是色美动人,而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也还不够,作者把荷花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荷花在“奇色、香倩加上美声”的“形”、“味”、“声”三个方面达到了完美。就像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样,表现了“春意”不仅“蔚然有色”而且也“铿然成声”。
这种完美,本来已经到达了应有的境界,但是,由于作者的兴致盎然,他又以编制神话的笔触,把荷花荷叶神女化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先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然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因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所以,“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就把荷花从上到下全部的容颜风致和端庄举止、优雅得仙姬、神女化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荷塘的美妙风景之中了。
拓展资料: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来*,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