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2 2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5:10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山东潍坊至济南以及关中、内蒙古赤峰和淮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中,频繁出土刻有文字的骨头,包括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其中骨头最为常见。然而,这些发现起初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刘凤君研究员在一块刻有图案的小骨头中发现了潜在的文字迹象,并在2007年的进一步研究中,确认这些刻痕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接着,他在2008年和2009年在关中和赤峰地区发现了更多此类文字,并将它们正式命名为“骨刻文”。
刘凤君坚信骨刻文是早期文字的证据,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这些刻痕数量众多,暗示着文字记录的性质;其次,刻痕中的图像多为人物、动物和植物,支持“书画同源”的理论;再者,字符布局和结构具有规律,部分偏旁重复出现;此外,骨刻文已形成成行排列,展现出辞章特征;最后,山东、江苏等地也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骨刻文的书写方式多样,常见一块骨头刻1至5个字,也有少数刻有100多字。其布局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单字独立,二是字符组合成群,三是成行排列,后者已具备书法艺术的雏形,说明其已具有较高的文字意义。
刘凤君对骨刻文字体进行了分类,主要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每类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他总结了五种解读骨刻文的方法,包括考古类比、历史考据等,通常需要多种方法结合才能准确解读。
在年代确定方面,2008年后,刘凤君的研究揭示了骨刻文主要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中发现,且通常出现在生活区边缘。通过碳十四测年,他推断骨刻文的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至4600年之间,与甲骨文的起源紧密相连。
骨刻文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空白,将文字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也对东夷西夏文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之一。此外,它揭示了中国文字从骨刻文到甲骨文、金文,直至楷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