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01:01
1976年,19岁的常银喜投身民办教育,尽管每月仅有6元微薄的工资,他仍坚守在教室,有时空着肚子授课。他的爱心始于1985年,他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但意识到个人力量有限,他借鉴捡破烂故事,在学校发起课余捡破烂活动,用所得资助贫困学生。担任郎中集小学校长后,他确立了“勤俭办学”与“爱心助学”的两大使命,为改善学校条件和资助贫困生四处奔走筹款,甚至骑车往返200多里。他的努力带来了突破,河南省电视台为学校筹资10万元,加上危改项目资金20万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搬进了16间崭新的教室。
1989年,常银喜在乡村教育领域的贡献得到认可,县教育局欲调他到县二实小,但他选择留在乡村。2002年洪水肆虐,他发起“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倡议,带领老师挨家挨户走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继续学业。2004年,他成为“濮阳慈善三月爱心社”助学小组组长,投身于黄河滩区贫困学生的公益救助,被尊称为“爱心大使”。
2005年,在国家免费教育*的推动下,郎中集小学的爱心助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50名贫困学生,包括9名孤儿得以重返课堂。24年来,他的承诺得以实现,郎中乡中心小学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爱心助学的诺言在1985年校长任上就已种下,如今已开花结果。
常银喜,濮阳县郎中乡中心小学校长,坚持常年带领学生捡破烂挣钱,以资助面临辍学的贫困生。多年来,常银喜所在的郎中乡中心小学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在他的影响下,该校形成了一个好传统,那就是无论哪个学生在上学路上看到破烂,都会捡起来,换成钱资助困难的同学;在该小学被资助过的贫困生走向社会后,也纷纷自发加入爱心助学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