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3 10: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15:30
李世民在历史上是被当作开国皇帝的。之所以说他是开国皇帝,一是因为他是李唐集团起义真正的发起者;二是李唐集团打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在做;三是李渊当皇帝的时间不长,而且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李世民作为开国皇帝,他和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又是很不一样的。
其它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包括打压功臣,下同)的现象,李世民几乎没有。虽说他还是杀过侯君集、张亮,但在整个李唐庞大的功臣集团中,这是一个极小的比例。李世民不但没有杀功臣,反而对功臣给予很大的优待,把他们的画像放在凌烟阁中,给予极为尊崇的地位。这样的情况,在其它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那样反常地不杀功臣呢?难道他不怕功臣们造反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之所以不杀功臣,是由于李唐家族出生于贵族。李世民比刘邦、朱元璋这些出生草根的开国皇帝,有更大的自信。这个话有一定道理,确实出生于贵族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杀功臣的比较少。
比如刘秀、刘备、杨坚这样的开国功臣。由于古代血统论思想的长期影响,老百姓普遍认为,出生贵族的家庭,更有资格当皇帝,因而更拥护一些。但事实上,这个话却不能绝对。一些出生于贵族,但没有杀开国功臣的皇帝,比如杨坚、司马炎、司马睿等等,最终都遭遇了比较悲惨的结局。他们的后代很快就镇不住堂子,江山被那些掌控权力的大臣给夺去了。
而刘邦、朱元璋等人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其国运是比较长的。李世民没有杀功臣,也没有刻意限制功臣权力,不过其江山依然是很长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没有杀功臣,是因为功臣大都是李世民的嫡系。作为嫡系,和君王比较贴心,君王杀得比较少,确实也有道理。
比如刘邦杀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就不是自己嫡系。不过,这话也有错误。比如朱元璋杀的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其实也是他老朱的嫡系。而且刘邦所杀的功臣中,卢绾不仅仅是刘邦的嫡系,还是最好的朋友。还有,赵匡胤解除兵权的那些人,全都是他的哥们兄弟。
所以,根本原因,并不是嫡系不嫡系的问题。而是这个功臣的权力,是否对皇权产生了影响。只要有影响,就算是嫡系也会杀。但李世民却为何没有杀呢?我认为,李世民没有杀功臣,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的。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对杀功臣的现象进行过分析。我认为,之所以“杀功臣”成为开国皇帝的一个必然动作,是因为开国皇帝要极力维护“皇权制”。
只有采用杀功臣的方式,才能极为有效地把“皇权制”确立起来。但是,李世民初年所实施的“贞观之治”,恰恰是一个纯粹的“皇权制”,或者说是“掺杂了民主意识的皇权制”。而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可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后世的皇帝,都不想学,也学不来。顺治当政以后,他让大臣们讨论一下,当朝应该学习古代哪个皇帝的政治制度。当时很多大臣都给顺治皇帝建议,应该学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但是最终顺治却说,他不会学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他要学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
而“洪武之治”显然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皇权制。我们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引入了“民主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纳谏”上。本来皇权制是不允许大臣们说话的,大臣们只能执行。但是李世民对“纳谏”这种做法极为重视,连曾经的反对者魏征说的话,他也能多次虚心接受。这样,实际上就使得大臣能够在皇权制下,发出不同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能够实施这种“掺杂了民主意识的皇权制”呢?这是因为,李世民有一种特殊情况。他的皇位是通过“杀兄弑弟逼父”的方式得来的。李世民当然不愿意他这样的形象留在历史上,所以他才在当政的过程中,宽容待人,包括他的部下,也包括曾经的敌人。他要最大限度地做一个宽容者,因而才最有耐心地,听从所有人喋喋不休的说教。
而李世民最终是通过这样方式,实现了他的愿望的。他在历史上,果然留下了极好的名声。不过,除了李世民外,就再也没有第二个皇帝像他那样做过了。一是没有他那样的经历,二是没有他那样的愿望,三是没有他那样的忍耐力。再加上本身“贞观之治”与皇权制就是有些相悖的。所以,李世民就成了孤例。(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15:25
当然另有原因。李世民刚登基,唐朝不仅面临内乱,还有外敌入侵,李世民需要他们铲除那些势力,所以他不杀开国功臣。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15:26
他对朝堂的掌控力度是非常强的,所以他认为功臣不可能夺走自己的天下,所以说这也是他的仁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15:30
另有原因。夺权后这些功臣大多手握重兵,在朝堂之上也颇有威望,如果这时动手,势必会让他们起兵反抗,李世民的江山也就难以坐稳。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15:27
是另有原因。李世民他有足够的能力,能文能武又年轻。相对来说开国功臣都会比他先死去,因此没有诛杀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