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NO.120:跟着姜孟之学写“手”——《一双手》教学案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18: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2:41

水东初级中学校  贺迎凤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教师要对课文“披沙拣金”,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一个能够相互沟通、渗透、促进,读写结合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文本觉醒”的意识。

        王君老师说“每一个独立的文本,从篇章结构到语言到艺术表现手法,可供学习写作的点很丰富。文本觉醒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现并提取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的学情,我在执教姜孟之的《一双手》时,对教材进行了新的解读,大胆瘦身,把它定位为写作型文本,教学目标明确为“跟着姜孟之学写‘手’”。

二、案例描述

    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展示作品——巧激趣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欣赏了六个图文并茂的微作品,首先对这六个作品的主人进行表扬。中秋节假期,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微写作的作业,具体要求是:

1.观察身边一双有个性的手,先拍照,然后以“一双手”为题写一段话。

2.字数200一250。 

        这六位同学在假期将作业发给了老师,图文并茂呀,老师只字未改,把它们原汁原味的呈现给了大家,大家觉得这6个作品还有提升空间吗?   

生齐答:  有   

师: 想一起进步吗?   

生齐答:  想

师: 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姜孟之的《一双手》,到碧波深处探寻属于我们的珍奇。  课前欣赏同学作品,一方面为本节课的修改环节做铺垫,另一方面给不能认真对待假期作业的学生进行榜样引领。       

( 导语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探究方法的兴趣。)

(二)整合信息——学写法

师: 昨天布置让大家反复读课文,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方法和预习收获呀?   

生1: 我是从标题入手的。看到文题,我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这双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写这双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反复读课文,目前我知道这是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这双手很大,很了不起。

师: 你也很了不起啊,疑是学之始,你不仅爱阅读,而且会阅读。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生2: 老师,我在阅读之前还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师: 哦,问的真好,你解决了吗?

生2:  没有

师: 其他同学还有要分享的成果吗?咱们如果把刚才两位同学的四问按顺序罗列的话,可以是——

生齐答: 1. 这是谁的一双手?

            2.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3. 作者是怎样表现手的特点的?                      4. 作者为什么写这双手?

师:    大家发现没,文章的焦点落在——

生齐答: 手

师: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我们该怎么办?生3: 去文中找出写手的句子来。

师: 真聪明。现在大家动手吧。

师生(校对,读文中写手的句子): 

  1.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

3.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4.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5.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6.长24cm,宽10cm,厚2.5cm,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他的手仍呈木色。师(投影问题): “这是一双(      )的手,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

师: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4: “半截老松木”把“手”比作“老松木”,形象地写出手的粗糙。

生5: “裹”字让我感受到手大而且有力。

生6:  通过具体的测量数字表现出手的大。••••••

师: 大家都有自己精彩的发现。能不能试着在小组内整合一下你们各自提取的信息,系统归纳出手的特点以及作者写手的方法呢?A组代表: 这是一双大、硬且有力的手,作者在写手时运用修辞、调动感官让手的特征更鲜明。

B组代表: 我们组补充一点,这还是一双奇手,外形奇异,内在品质也奇,这双手不仅大,而且创造了绿色宝库。作者在写手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手的奇。••••••

师:探究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去写一事物,你有方法了吗?

生10: 抓住事物特征去描写,在描写时可以用各种技巧。

师: 你收获很大呀!还有别的经验要分享吗?老师提取了文中的关键信息,把它整合成了一段描写手的文字,大家仔细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范例:

        一双手咋一看,这哪是一双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你看,手背的皮肤呈木色,一道道又深又粗的纹络呈黑土色;翻过手背看手心,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再看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居然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我像丈量土地似的丈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cm,厚2.5cm,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他的手仍呈木色。

师(投影问题): “这是一双(      )的手,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

师: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4: “半截老松木”把“手”比作“老松木”,形象地写出手的粗糙。

生5: “裹”字让我感受到手大而且有力。

生6:  通过具体的测量数字表现出手的大。

••••••

师: 大家都有自己精彩的发现。能不能试着在小组内整合一下你们各自提取的信息,系统归纳出手的特点以及作者写手的方法呢?

A组代表: 这是一双大、硬且有力的手,作者在写手时运用修辞、调动感官让手的特征更鲜明。

B组代表: 我们组补充一点,这还是一双奇手,外形奇异,内在品质也奇,这双手不仅大,而且创造了绿色宝库。作者在写手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手的奇。

••••••

师:探究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去写一事物,你有方法了吗?

生10: 抓住事物特征去描写,在描写时可以用各种技巧。

师: 你收获很大呀!还有别的经验要分享吗?老师提取了文中的关键信息,把它整合成了一段描写手的文字,大家仔细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范例:

                        一双手

        咋一看,这哪是一双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你看,手背的皮肤呈木色,一道道又深又粗的纹络呈黑土色;翻过手背看手心,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再看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居然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我像丈量土地似的丈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奇手!

师: 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 大家继续读,看谁先炼成火眼金睛?

生11: 写手时抓住了特征,用了技巧。

师: 哦,这可不是老师的功劳,是作者的成果。你再读读?

生11: 我发现了!这段话在描写手时很有顺序,比如“翻过手心看手背”“再看他的手指”“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

师: 好了不起呀!也就是说写物时,不仅要抓特征,用技巧,而且要——

生齐答: 按顺序

师: 如果现在让你帮同学修改中秋节的微写作,你找到修改方向了吗?

生齐答: 有方向了

师: 每个小组领一个作品,先观图,后读文,然后用你掌握的方法修改微写作“一双手”,时间5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修改)

师: 目前进度最慢的是c3组,进度最快的是A2组,咱们请这两组的同学来分享一下。

c3组代表: 我们在修改时,语言表达上太枯燥,没有见过图中真手,没有体验,想像不到与手相似的物,想用比喻,但不知该怎么用?

A2组代表: 我们修改的作品正好是我们组焦靖妍的,所以我们不存在C3组同学遇到的困难,只是调整了部分句子顺序。下面是我们修改后的文章:

师: 以上两组同学的分享很精彩,写作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观察身边的小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大情怀。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课下把自己的《一双手》进行修改,把最美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下节课,我们“跟着姜孟之学写人”,下课!

三、教学反思

1.千淘万漉,吹沙见金。

《一双手》是一篇人物通讯,文章很短,一读就明白。我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读这双手,我觉得初三学生完全可以从这双手中读出诸如勤劳坚强、无私奉献等内在品质和精神。浅文如何深教?短文怎么巧教?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的“课前自问”习惯,他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总要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把钱老师自问中的“课”字改成“文”字,即“我教的是一篇什么文章”。我在备课时仔细研读文本,觉得把它定位成写作型文本更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写作指导课型,并把文本大胆瘦身,聚焦写“手”的文字,通过主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探究写手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基本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学习目标。

2.抽丝剥茧,润物无声。

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学细节,细而不小。”整个课堂教学,我本着启发性原则进行:“预习《一双手》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反复阅读后,你解决了几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在和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时,一方面渗透着读书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聚焦整合关键信息。接着,我在和学生研读手的特点的过程中,以一个主问题“这是一双____________的手,我从____________读到的。”引导学生探究出写手方法——抓特征、用技巧。当然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按顺序)还没有解决,这时,我没有用自己的意见的先行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而是将自己事先写的一个“一双手”的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观察中,去发现我想要说的话。

    以上两点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但教学总是有遗憾,有困惑的。在这课教学中,我没能把情感意识和写作技法处理好,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没能有效统一,学生获得的人生养料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也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2:44

水东初级中学校  贺迎凤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教师要对课文“披沙拣金”,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一个能够相互沟通、渗透、促进,读写结合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文本觉醒”的意识。

        王君老师说“每一个独立的文本,从篇章结构到语言到艺术表现手法,可供学习写作的点很丰富。文本觉醒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现并提取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的学情,我在执教姜孟之的《一双手》时,对教材进行了新的解读,大胆瘦身,把它定位为写作型文本,教学目标明确为“跟着姜孟之学写‘手’”。

二、案例描述

    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展示作品——巧激趣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欣赏了六个图文并茂的微作品,首先对这六个作品的主人进行表扬。中秋节假期,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微写作的作业,具体要求是:

1.观察身边一双有个性的手,先拍照,然后以“一双手”为题写一段话。

2.字数200一250。 

        这六位同学在假期将作业发给了老师,图文并茂呀,老师只字未改,把它们原汁原味的呈现给了大家,大家觉得这6个作品还有提升空间吗?   

生齐答:  有   

师: 想一起进步吗?   

生齐答:  想

师: 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姜孟之的《一双手》,到碧波深处探寻属于我们的珍奇。  课前欣赏同学作品,一方面为本节课的修改环节做铺垫,另一方面给不能认真对待假期作业的学生进行榜样引领。       

( 导语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探究方法的兴趣。)

(二)整合信息——学写法

师: 昨天布置让大家反复读课文,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方法和预习收获呀?   

生1: 我是从标题入手的。看到文题,我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这双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写这双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反复读课文,目前我知道这是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这双手很大,很了不起。

师: 你也很了不起啊,疑是学之始,你不仅爱阅读,而且会阅读。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生2: 老师,我在阅读之前还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

师: 哦,问的真好,你解决了吗?

生2:  没有

师: 其他同学还有要分享的成果吗?咱们如果把刚才两位同学的四问按顺序罗列的话,可以是——

生齐答: 1. 这是谁的一双手?

            2.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3. 作者是怎样表现手的特点的?                      4. 作者为什么写这双手?

师:    大家发现没,文章的焦点落在——

生齐答: 手

师: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我们该怎么办?生3: 去文中找出写手的句子来。

师: 真聪明。现在大家动手吧。

师生(校对,读文中写手的句子): 

  1.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

3.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4.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5.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6.长24cm,宽10cm,厚2.5cm,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他的手仍呈木色。师(投影问题): “这是一双(      )的手,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

师: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4: “半截老松木”把“手”比作“老松木”,形象地写出手的粗糙。

生5: “裹”字让我感受到手大而且有力。

生6:  通过具体的测量数字表现出手的大。••••••

师: 大家都有自己精彩的发现。能不能试着在小组内整合一下你们各自提取的信息,系统归纳出手的特点以及作者写手的方法呢?A组代表: 这是一双大、硬且有力的手,作者在写手时运用修辞、调动感官让手的特征更鲜明。

B组代表: 我们组补充一点,这还是一双奇手,外形奇异,内在品质也奇,这双手不仅大,而且创造了绿色宝库。作者在写手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手的奇。••••••

师:探究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去写一事物,你有方法了吗?

生10: 抓住事物特征去描写,在描写时可以用各种技巧。

师: 你收获很大呀!还有别的经验要分享吗?老师提取了文中的关键信息,把它整合成了一段描写手的文字,大家仔细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范例:

        一双手咋一看,这哪是一双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你看,手背的皮肤呈木色,一道道又深又粗的纹络呈黑土色;翻过手背看手心,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再看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居然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我像丈量土地似的丈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cm,厚2.5cm,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他的手仍呈木色。

师(投影问题): “这是一双(      )的手,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

师: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4: “半截老松木”把“手”比作“老松木”,形象地写出手的粗糙。

生5: “裹”字让我感受到手大而且有力。

生6:  通过具体的测量数字表现出手的大。

••••••

师: 大家都有自己精彩的发现。能不能试着在小组内整合一下你们各自提取的信息,系统归纳出手的特点以及作者写手的方法呢?

A组代表: 这是一双大、硬且有力的手,作者在写手时运用修辞、调动感官让手的特征更鲜明。

B组代表: 我们组补充一点,这还是一双奇手,外形奇异,内在品质也奇,这双手不仅大,而且创造了绿色宝库。作者在写手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手的奇。

••••••

师:探究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去写一事物,你有方法了吗?

生10: 抓住事物特征去描写,在描写时可以用各种技巧。

师: 你收获很大呀!还有别的经验要分享吗?老师提取了文中的关键信息,把它整合成了一段描写手的文字,大家仔细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范例:

                        一双手

        咋一看,这哪是一双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你看,手背的皮肤呈木色,一道道又深又粗的纹络呈黑土色;翻过手背看手心,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再看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居然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我像丈量土地似的丈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奇手!

师: 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 大家继续读,看谁先炼成火眼金睛?

生11: 写手时抓住了特征,用了技巧。

师: 哦,这可不是老师的功劳,是作者的成果。你再读读?

生11: 我发现了!这段话在描写手时很有顺序,比如“翻过手心看手背”“再看他的手指”“细看他左手的大拇指”。

师: 好了不起呀!也就是说写物时,不仅要抓特征,用技巧,而且要——

生齐答: 按顺序

师: 如果现在让你帮同学修改中秋节的微写作,你找到修改方向了吗?

生齐答: 有方向了

师: 每个小组领一个作品,先观图,后读文,然后用你掌握的方法修改微写作“一双手”,时间5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修改)

师: 目前进度最慢的是c3组,进度最快的是A2组,咱们请这两组的同学来分享一下。

c3组代表: 我们在修改时,语言表达上太枯燥,没有见过图中真手,没有体验,想像不到与手相似的物,想用比喻,但不知该怎么用?

A2组代表: 我们修改的作品正好是我们组焦靖妍的,所以我们不存在C3组同学遇到的困难,只是调整了部分句子顺序。下面是我们修改后的文章:

师: 以上两组同学的分享很精彩,写作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观察身边的小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大情怀。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课下把自己的《一双手》进行修改,把最美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下节课,我们“跟着姜孟之学写人”,下课!

三、教学反思

1.千淘万漉,吹沙见金。

《一双手》是一篇人物通讯,文章很短,一读就明白。我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读这双手,我觉得初三学生完全可以从这双手中读出诸如勤劳坚强、无私奉献等内在品质和精神。浅文如何深教?短文怎么巧教?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的“课前自问”习惯,他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总要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把钱老师自问中的“课”字改成“文”字,即“我教的是一篇什么文章”。我在备课时仔细研读文本,觉得把它定位成写作型文本更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立足于写作指导课型,并把文本大胆瘦身,聚焦写“手”的文字,通过主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探究写手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基本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学习目标。

2.抽丝剥茧,润物无声。

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学细节,细而不小。”整个课堂教学,我本着启发性原则进行:“预习《一双手》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反复阅读后,你解决了几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在和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时,一方面渗透着读书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聚焦整合关键信息。接着,我在和学生研读手的特点的过程中,以一个主问题“这是一双____________的手,我从____________读到的。”引导学生探究出写手方法——抓特征、用技巧。当然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按顺序)还没有解决,这时,我没有用自己的意见的先行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而是将自己事先写的一个“一双手”的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观察中,去发现我想要说的话。

    以上两点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但教学总是有遗憾,有困惑的。在这课教学中,我没能把情感意识和写作技法处理好,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没能有效统一,学生获得的人生养料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也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玉米仁子饭产自哪里 中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有哪些? 历史要怎么读,有啥诀窍 高中历史诀窍 年终会活动策划方案 深度解析:第一财经回放,探索财经新风向 逆水寒手游庄园怎么邀请好友同住 逆水寒手游 逆水寒不同区可以一起组队吗? 逆水寒手游 逆水寒怎么进入好友世界? 逆水寒手游 逆水寒怎么去别人的庄园? 肺里有痰的表现 ...上下牙不能合在一起,牙龈已经肿的超出牙齿了 牙龈上长出牙齿是怎么回事 订婚后分手彩礼应当返还吗 订婚后睡了女方要退彩礼吗具体有如何规定 订婚彩礼能否返还 “五一”长假后,许多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增加了午休时间。为什么? 中国什么牌子的电动车好? 买哪个牌子电动车质量好些? 失明的城市的工作人员 若泽·萨拉马戈作品年表 今天我去游泳,游了大约三个小时,回来之后发现脸晒得很红,担心会不会... 昨天游泳游了差不多3个多小时。昨天晚上手臂痛到不能睡觉。请问该怎_百... 诉讼离婚程序是怎样 民法典规定自愿离婚的程序是什么 男女双方协议离婚程序如何法律上的标准是什么 若是自愿离婚的应履行什么程序 什么是离婚案件程序? 苹果电脑文件格式怎么转换成word文档 电脑怎么转word文档 左边后槽牙牙龈肿痛,肿的都超过牙齿的高度了,而且每年都会犯一两次... 孩子咳嗽喉咙有痰呼吸困难怎么办 感觉肺部有痰是不是新型肺炎 华为Mate X5官方维修费用 咳嗽 有痰 呼吸困难气喘一年多 是肺癌症状么 今年25岁 肺部有痰是肺炎吗 华为折叠换屏多少钱 呼吸困难,咳嗽有痰,是不是肺部有问题 折叠屏手机漏液怎么办? 华为折叠手机维修多少钱? 长春周边有哪几家温泉_长春水上乐园排行榜 长春室内冲浪的地方 安乐死哪个国家合法 求电视连续剧侠女闯天关中(赵薇和吴奇龙主演的)的箫声 谁知道侠女闯天关中的笛子曲叫什么名字 农村道路,私家车在自家门口停车,并没有阻挡道路,村子里以消防通道为由... 拆迁分的房产算夫妻共同财产吗 造价员考试题型 山西省建筑工程造价员考试中实务主要考什么题型? 为什么胳膊上无缘无故紫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