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1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20:03
吴奔星先生在讨论如何迎接新诗时代的来临时,提出了三点核心观点:
首先,他强调诗的形式具有历史传承性,可以不断发展和创新。他认为,现代诗人运用古体诗词形式来描绘现实、表达情感,并非不妥,无需排斥。这种做法是传统诗艺的一种延续和继承。
其次,吴先生认识到诗的形式超越了国界,各国诗歌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他肯定了自“五四”运动以来,引入西洋诗对新诗发展的影响,认为这是积极的,有助于诗歌的多元化和进步。
最后,他认为诗歌形式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和创造。为了塑造能够代表新时代的诗歌样式,他倡导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开放的态度,既要尊重传统,防止忘记根本,又不拒绝外来元素,即所谓“兼容并包”。他主张通过总结过往的成就与教训,积极迎接未来的创造,这是社会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路径。
吴奔星(1913—2004),中国诗人、学者、教授,湖南安化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参加湖南农*动、“一二·九”运动;他先后在桂林师范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7—1948)、武汉大学(1951—1952)、南京师范学院(1955—1958)等任研究员、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徐州师范学院任教,1982年获得平反,重返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吴先生是著名现代诗人,早在30年代便发表不少诗作在《现代》杂志、《菜花诗刊》、《诗志》、《新诗月刊》等诗歌杂志上,享有很高声望;他还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协诗歌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