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8: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9:57
溪州铜柱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原柱内用马氏统治时期所铸的铁钱填实。柱上刻有“复溪州钢柱记”,共2000多宇,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相当于是南楚王马希范与土司彭仕愁罢兵盟誓的条约。铜柱立于边陲,规定各自所辖地域,互不进犯,南楚王不得在土司所属诸州内任意征收捐税、拉夫派差、强买土特产等。从此,在中原大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等九个朝代变更的社会剧烈动荡时,封闭自守的彭氏统治却始终偏安一隅,连续承袭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终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彭氏政权方告结束。
铜柱始建于北宋天德元年(1017年),柱上刻有楚王马希范与土司彭仕愁罢兵盟誓的条约。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所割据,马氏委任土司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马希范继马殷位之后,溪州由瑊之子彭仕愁袭任刺史。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锦州、奖州、溪州的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楚王的统治,由彭仕愁率领东出,取辰、澄二州。马希范率兵迎战,两败俱伤,双方只好罢兵言和,并在钢柱上镌刻盟约,立于边陲,规定各自所辖地域,互不进犯,楚王不得在土司所属诸州内任意征收捐税、拉夫派差、强买土特产等 。 进入赵宋之后,宋太宗“诏辰州,不得移部内马氏所铸铜柱(《宋史.诸蛮传》)”。
铜柱原位于永顺县太坪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69年因修建凤滩水库迁至王村。1971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著名的溪州铜柱如今就保存在芙蓉镇的溪州铜柱馆内。为湘西千古名胜。1968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柱是中国古代常作划分疆界的标志。溪州铜柱为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罢兵所立的划分疆界的界柱。铜柱高4米,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圆形,直径39厘米,中间空心,重约2.5吨,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共41行,2300余字。另外还有誓词,衔名,皆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溪州来说,可称为“定州神柱”的铜柱,是土家族历史珍贵无比的见证,
据《永顺县志》载,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万余人马征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派大军*,血战经年,彭军惨败,*与楚议和结盟,立铜柱于会溪坪野鸡坨。铜柱上镌刻着溪州之战的经过和双方盟约条款。盟约确定,楚对溪州属地免征赋税,不抽兵差;楚军民不能随意进入溪州;溪州各部落酋长如有罪过,只能由彭士愁科惩,楚不能出兵干涉;确认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开始了溪州八百年土司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