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2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6:26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子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仅为妇女的1/6。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与内源性雌激素有关,雌激素的减少,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相对加强,破骨与成骨明显失衡,出现骨的吸收增加,骨的形成减少,导致骨质逐渐丢失。
一、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定义及分类定义:
指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受到破坏,以骨量(及骨的质量)进行性减少为特征并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的临床综合征。新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至骨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骨症。
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我国60-70岁老年人中约1/3有骨质疏松症,80岁以上有半数患有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危害很大,10-20的患者于骨折后1年内死亡。目前1/3的髋部骨折发生在亚洲,预计到2050年,亚洲的髋部骨折将占全世界50以上,我国人口已达1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因此,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骨质疏松问题不容忽视。
三、骨质疏松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青少年型特发型 ,青年成人特发型这两类少见; 老年退化型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某种疾病或药物等诱因引发的骨质疏松症,如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症、营养缺乏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性骨质疏松症、肾性骨质疏松症等。
四、分型原发性:
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绝经后5-10年内和老年性骨质疏松-----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
五、危险因素 不可控制因素:
人种、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六、临床表现:
疼痛、身材缩短、脊柱变形、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和体征。骨折:最常见部位:髋部,包括股骨颈、粗隆间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colles,shims,Barton)。
七、诊断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1、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骨峰值1倍标准差为正常。
2、降低1~2个标准差为骨量降低。
3、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4、骨密度达到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T值≥-1.0为正常,-2.5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
八、预防治疗
治疗内容:
清除引起骨矿丢失的继发原因,防治额外的骨矿丢失,纠治已丢失的骨量,防治跌倒,减少骨折发生,对已骨折或致残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含量)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健康的适宜剂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推荐剂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钙剂应与其他治疗药物联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代替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选择要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
2、维生素D:
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u(5ug/)/日,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u/日。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因此降低了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治疗上应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
药物治疗适用于已有OP或已发生脆性骨折或 已有骨量减少并伴有OP危险因素者。抗骨吸收药物: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类。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中药,植物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