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19: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1 11:49
Ac-Ds转座系统由Ac和Ds两个组件构成,形成一个独特的调控机制。Ac具有自主性,能够自行转座并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其活动表现为显性因子,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Ds则相对非自主,由于中心部分缺失,无法自发转座,需依赖同源的Ac因子才能进行转座。Ac就像一个遥控器,对Ds进行控制,但同时,Ac自身也是一个转座因子,其移动能力进一步丰富了遗传学的复杂性。
遗传学实验揭示了Ds的特殊作用。Ds插入显性有色基因C附近时,会促使C突变为无色隐性基因c,导致籽粒上出现无色区域,而在Ds插入隐性无色基因c附近时,c会突变为C,形成有色区域。Ds的快速跳跃使得控制的颜色基因状态在籽粒上交替出现,形成斑驳的图案。然而,这些现象都必须在Ac存在的情况下发生。
麦克林托克的研究历程并不平坦,1944年发现的线索起初看似杂乱无章,但他坚信其中蕴含规律。经过6年的深入研究,他最终构建了Ac-Ds转座理论体系,为解释玉米籽粒上的斑点现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科学解释。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基因不稳定性在玉米籽粒变异中的作用,也展示了基因转座现象在遗传学中的重要地位。麦克林托克的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这些看似无关的线索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Ds所导致的解离事件,似乎还受到另外一个因子的控制。麦克林托克观察到,1944年夏天所种植的那批玉米,它们的籽苗幼叶上出现一种奇特的变异类型,即在幼叶上有一对同源区域(它们来自于一对姐妹细胞),其中一半表现为色素减少,而另一半则相应地表现为色素的增多。从这一逆向关系中,麦克林托克领悟到,一定是在有丝分裂期间,两个姐妹细胞中的一个得到了另一个细胞所失去的因子,该因子与调节突变频率有关,或者说它控制着Ds的解离事件,致使同源区域的色素呈现出逆向关系,这就是Ac因子(Activation,意为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