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1 1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5 14:13
武鸣县的“师公舞”源自古老的祭祀仪式,保持原始风貌,表演者身着红袍,头戴八卦帽,手持牙笏和镇坛木,边唱边舞。舞蹈中,巫师以歌舞驱邪,童子戴红黑面具进行双人棍舞和绸带舞,象征对始祖的纪念。四人筛米舞和五人绸带舞祈求丰收,最后的“踩罡”环节,气氛热烈,舞蹈由缓至急,形成高潮。
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则富有个性,师公着大袍戴面具,通过舞蹈和唱词展现不同神祇的特质。如唐、葛、周三将军的英勇,三界神医的文雅,莫一大王的刚健,以及灵娘的温柔。功曹的活泼和天公帝母的诙谐爱情故事,都给表演增添生活气息。
钦州县的“师公舞”更注重文艺表演,多人集体场面丰富,既有简单的跳神舞蹈,也有完整的故事演唱,处于戏剧雏形阶段。如“三师”节目纪念始祖,而“四帅”则展现四帅镇压邪魔的壮观场面,富有戏剧性。
壮族“师公舞”是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多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在壮族传统习俗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祭祀仪式和跳神舞蹈,讲述各种神祇的传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和敬仰。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 广西的 河池、宜山、贵县 一带。 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