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0 09: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19:16
在当今,流传的古代评书形式鲜明地体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质。它汇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无数评书艺人的辛勤努力,同时也是大众艺术创作的瑰宝。评书主要通过"册子",也就是详细的剧情大纲,或是被称为"梁子"的方式传承,同时也依赖口耳相传的方式。各个流派和演员对于同一部书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往往会有独特的处理手法,尤其是在"评议"环节,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评书艺人既是表演者又是创作者,他们通过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现场。这是口头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在每一次讲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