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哈夫病(haff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0 21: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23:26
哈夫病(Haff Disease),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潟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潟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部分地区也称其为潟湖病。
由来病例研究
在1924年首次发现病例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哈夫病(潟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哈夫病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
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的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有如下特点:患者均有肌肉酸痛症状,生化检验显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大部分患者痊愈速度很快。目前找到的患者共同点仅有发病前均食用龙虾一项。患者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这与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在短期内相对集中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极为相似。
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潟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十年间,近千人受到波及。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有关。
2000年的时候,曾参与过1997年大口胭脂鱼疫情调查的流行病学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 那么,当时美国的调查人员做了哪些调查呢?
医疗卫生部门首先要确定病因、制定医疗方案。横纹肌溶解症本身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两大类。这6人没有遭遇外伤或剧烈运动,因此物理性原因基本可排除。非物理性原因就非常繁多,必须一项项排除蛇咬蜂蜇、毒品、酒精、自身免疫疾病、一般的感染、有机磷农药中毒、砷中毒、重金属中毒全都被排除了。
病史显示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水产品。两人吃饭后呕吐,呕吐者症状较轻,生化化验指标也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来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调查也在进行中。结果发现,这6人所吃大口胭脂鱼有的来自超市,有的来自市场,但都经过高温烹煮。鱼类腐败而产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随后,环境监管人员开始追寻食物的源头,调查捕捞大口胭脂鱼的地点与数量。他们对这些鱼捕捞水域的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排除了绝大部分已知毒素。
最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生鱼和熟鱼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物投喂给老鼠,并注射于其腹腔内。结果,熟鱼的一种提取物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类似症状。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员认为首要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
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