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15:00
宋初时期,汴洛地区的声调系统在“平上去入”四类基础上有所演变。有一种说法是,平上去各分为阴阳调,再加上入声,总共形成了四声七调。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入声的[-k]和[-t]尾的消失,以及浊上声字的转变为去声字。
原本,《切韵》系韵书将入声韵和阳声韵紧密相连,与阴声韵分开排列,依据的是元音和韵尾的发音部位。例如,《切韵》的排列如下:
然而,声音唱和图则将原本收[-t]和[-k]尾的入声韵改配到了阴声韵中,如“舌”字原本属于山摄薛韵,但在唱和图中与阴声韵“多可个”相配,“八”字同样如此,显示出在宋初汴洛地区,入声韵已经失去了塞音尾,与阳声韵的搭配显得不协调,因此调整为阴声韵。尽管如此,收[-m]尾的阳声韵仍然与一些入声字,如“十”和“妾”,相搭配,表明收[-p]尾的入声类还保留了一些特点。
邵雍时期,即《切韵》后的400年左右,以及《中原音韵》前的300年左右,汴洛地区的发音变化处于中古音向近代音演进的过渡阶段。《皇极经世书》中的声音唱和图与《切韵》差异较大,但与《中原音韵》更为接近,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系统的重要变迁。
指宋代初期即 11 世纪中叶中国开封(汴),洛阳(洛)地区的汉语语音系统,也就是当时汉民族准共同语的语音系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15:07
宋初时期,汴洛地区的声调系统在“平上去入”四类基础上有所演变。有一种说法是,平上去各分为阴阳调,再加上入声,总共形成了四声七调。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入声的[-k]和[-t]尾的消失,以及浊上声字的转变为去声字。
原本,《切韵》系韵书将入声韵和阳声韵紧密相连,与阴声韵分开排列,依据的是元音和韵尾的发音部位。例如,《切韵》的排列如下:
然而,声音唱和图则将原本收[-t]和[-k]尾的入声韵改配到了阴声韵中,如“舌”字原本属于山摄薛韵,但在唱和图中与阴声韵“多可个”相配,“八”字同样如此,显示出在宋初汴洛地区,入声韵已经失去了塞音尾,与阳声韵的搭配显得不协调,因此调整为阴声韵。尽管如此,收[-m]尾的阳声韵仍然与一些入声字,如“十”和“妾”,相搭配,表明收[-p]尾的入声类还保留了一些特点。
邵雍时期,即《切韵》后的400年左右,以及《中原音韵》前的300年左右,汴洛地区的发音变化处于中古音向近代音演进的过渡阶段。《皇极经世书》中的声音唱和图与《切韵》差异较大,但与《中原音韵》更为接近,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系统的重要变迁。
指宋代初期即 11 世纪中叶中国开封(汴),洛阳(洛)地区的汉语语音系统,也就是当时汉民族准共同语的语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