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建水紫陶情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2: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22:27
陈绍康在创作紫陶作品
田波在创作紫陶作品
建水碗窑村,是久负盛名的紫陶产地,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抹不去的印记。碗窑村70多岁的陈绍康是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新一代的田波,37岁就荣获云南省第二届“青年创业”省长奖。两代人的建水紫陶梦想,延续了世代相传的建水紫陶历程。
建水紫陶,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凭据古拙沉雄、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丰姿华采,获得博览会美术大奖。建水紫陶与建水县碗窑村的渊源颇深。碗窑村记忆的袅袅清音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宋代出青瓷,元代首创青花,明代盛产粗陶,清末出现五色土烧成的紫陶……
陈绍康:手艺不可以失传,我要永远做下去
陈绍康是一位慈祥、低调、朴素的老人,他桃李满天下,但还亲自为建水紫陶的进一步发展奔波着,在云南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中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今年,陈绍康还报名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班,年过七旬的他成了班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学生”。
陈绍康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他出生于制陶世家,13岁就随父亲学习制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16岁时他因在继承前人手工制陶工艺中推陈出新而被招进了建水地区的合作化组织——建水手工业联社之陶器社,制作生活陶和工业陶。1971年转入制作美术陶。1972年到1979年间,他与别人合作设计制作的茶具、文具、花瓶、气锅等一批批工艺美术陶制品漂洋过海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德国等国家展出,使建水工艺美术紫陶的声名鹊起。1979年,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及夫人访华,陈绍康做的紫陶花瓶被中央美术学院作为礼品赠送给蒙代尔副总统。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里,至今还陈列着出自陈绍康等4人之手的4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陶质花缸,上面精刻有云南杜鹃、山茶、玉兰、报春四大名花。陈绍康谙熟一整套建水陶器的制作工艺流程,设计制作的紫、黑、白、黄陶器作品,吸取了古今陶瓷艺术和青铜器造型的精华,达到了新奇古美的境界。作品数次在省内外获奖,如《紫陶残帖十头综合文具》获云南省创作优秀奖,《清香罐》、《三足笔筒》先后两次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百花奖”二等奖。《博古瓶》、《仿青铜器台灯》等陶器被国家珍宝馆收藏,大型紫陶花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他也曾三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分别受到邓小平、江泽民与李鹏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1年他担任了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副厂长、工艺美术师。1988年又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陈老师在1979年、1988年先后受邀出席全国第二、三届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
记者前去拜访陈绍康时,他正专心地在泥坯子上雕刻图案,这是紫陶“残贴”中的一道工序。陈绍康家是陶艺世家,祖上从江苏南京来云南开窑, 陈绍康一边带记者参观他的工作室,一边介绍他的几件绝世紫陶珍品。走进房间,陈绍康神秘地拿出了他的另一件珍品——黄芥菜。 “这可是我家的独门秘方”,他笑着说,“英国女王来云南的时候,连云宾馆还用这个招待她呢。”
如今,退休在家的陈绍康为了使自己的手工艺延续下去,也为了发展家乡的文化产业,让自己心爱的艺术生命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他在自家院内自制了窑炉,办起了有一定规模的家庭作坊。自行设计、制作、烧制工艺美术陶器已逾千件。他的“家庭工厂”经常有游人来参观、购物,媒体也经常来采访。去年,他带了200多件作品参加在普洱举办的普洱茶文化节,很多作品成为了买家的抢手货。如今,不仅他自己忙碌,还把儿子和老伴也使唤得团团转:老伴主要负责在陶坯上照着书写在上面的字、画;儿子因写得一手好书法,陈绍康就把在坯上写字的任务交给他。陈绍康说:“别的事可以不做,但手艺不可以失传,我要永远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田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水紫陶年产值从2003年以前的不足200万元飞跃到了2010年的4000多万元,这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改革和创新。田波荣获“青年创业”省长奖,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田波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从小受到古城的文化熏陶,和紫陶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在建水县东门楼附近有个茶室,爷爷是个茶迷,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我去茶楼喝茶。当时,幼小的我不但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而且对爷爷及茶友们摆弄的各种陶器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波说。
田波刚接触社会时,在外打拼从事过很多行业,工作上一直不顺利。2000年,田波选择回到建水老家,“当时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想想要做什么。2004年,在建水县开起了‘陶茶居’,专门销售建水紫陶。”田波告诉记者。
销售过程中,田波发现,因为技术落后,缺乏艺术创新的建水紫陶发展滞后、产量低。“基于之前对陶瓷的研究,当时我给一些小作坊提出了改进茶壶生产的建议,但效果不理想。”田波说,“自己的方案不能得到具体发挥,就想摸索开作坊生产。2004年底,我邀约了6个朋友,共投资了5万元,在碗窑村组建了一个紫陶作坊。” 2005年8月,坚守着“要把建水紫陶传承下去”的信念,田波开始了“陶茶居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业。和大多数人员一样,田波尝到了创业的艰辛。“一开始做的紫陶并不被市场认可,当年没有任何利润。摸索了3年,我告诉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于是进行市场研究,发现茶具市场庞大,就开始做紫陶壶。随后又赴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等地学习考察。”2007年,田波聚众家之长,改写了建水紫陶茶壶工艺水平低、实用性差的历史。这一改,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每年近千万元的生意。“刚开始我们的紫陶气锅、花盆只卖几块钱还销量不好,老国营厂的这种东西堆得像山一样高。我们必须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道路,改进工艺,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有所突破。从刚开始1个月卖的茶壶不到100个,到现在1个月突破2000多个壶,茶具的开发真正影响了紫陶业的发展。”从进入建水紫陶这个行业以来,田波勤学苦练,向老工艺者学习,掌握了传统的紫陶工艺制作流程,创新了手工磨光工艺、精美书画装饰和10余个泥料配方等,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又创造性地改革了新的烧制工艺,使建水紫陶成色多样化,呈现出以纯黑、黑花、白、黑紫为主的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田波说:“创新并不是一味的量化,我们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有时间就钻研陶瓷,带领我们的职工不断学习,与国内知名书画家交流、提高书法绘画水平,参加专业的工艺美术评比,使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更有文化内涵,工艺有更高的层次,并且还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008年,田波设计的建水紫陶作品《斯文在兹》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奖”银奖,2009年,《陶茶一味》摘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全国“金凤凰”创新设计金奖。2009年,田波荣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红河新发展”创业州长奖,青年创业导师。至今,获得40多项专业奖项,3项政治荣誉。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他的作品《滇南茶韵》等13件作品入选云南馆,《哈尼茶贮》入选1类艺术礼品馈赠给重要嘉宾。从创业之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固定资产1000万余元,年产值超过300万元,他的企业和产品逐渐成为建水旅游和传统工艺品的一面旗帜。
田波告诉记者:“现在取得的成绩,只是建水紫陶发展的一个开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学习、丰富和提高自己,争当全国制陶业的佼佼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习记者 袁 悦)(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