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6: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2:32
在古代的官方祭祀仪式中,大祀被视为最高级别的祭祀,包括对上帝(如五方上帝单祭祀或与配帝一同祭祀)、配帝、五帝(合祀五个指定的“天神”——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以及五帝的配帝,即人文始祖)和日月等重要对象的敬奉。大祀中的重要活动,如太牢祭祀,自古以来就要求使用“一太牢”,即至少一头牛作为牺牲。这些用于祭祀的牛都需按照特定的颜色进行选择,例如隋朝文献中提到,上帝和配帝祭祀用的是苍色的小牛,五帝和日月祭祀则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小牛。
在大祀中,严格遵循礼制,规定不能使用三牲(马、牛、羊)同时祭祀,除非有特殊的例外情况。例如,在《隋书》的记载中,提到五帝作为天神,理论上不应使用三牲祭祀,但《毛诗·我将》中提到祭祀文王于明堂时,有“维羊维牛”的描述,这可能是特例而非常规。总的来说,太牢(即一头牛)作为祭祀的主要元素,体现了对大祀的庄重和敬畏。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礼记》中太牢指的是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