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7: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23:53
在真谛译本的指导下,摄大乘论深入探讨了诸多核心概念。首先,依止胜相品分为四个部分,详尽阐述了阿赖耶识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重要性。这部分强调了识的多元名相、相关引证以及差异性。
接着,应知胜相品着重解析了三性理论,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显现。它在理论层面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进一步,应知入胜相品倡导多闻和持续的熏习,以此培育善根,引导读者领悟胜相的精髓。这一章节强调了实践与领悟的结合。
入因果胜相品讨论了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修行的重要路径,体现了修行的层次和目标。
在入因果修差别性相品中,详细论述了菩萨修行的十种阶位,展现了修行过程的层次递进。
关于戒律的实践,《strong>依戒学胜相品解析了三种戒律,它们在修行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
依心学胜相品探讨了六种不同的心学差异,揭示了心灵修炼的多样性。
在智慧的探索上,《strong>依慧学胜相品阐述了无分别智的差别以及应当避免的五种相,强调智慧的纯净和精确。
最后,学果寂来胜相品深入剖析了六转依,揭示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和成就。
而智差别胜相品则详尽地解释了佛的自性、受用和变化三身,这是对佛境界的深入解读。
摄大乘论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国先后有三种汉译: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卷。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影响大、流行广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译本。《摄论》与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关系极为密切,此经已佚,且未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