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4: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22:14
在【亥集下】【鼓字部】中,我们可以找到鼗这个字,它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共计19画,部外笔画为6画。鼗是一种小型的打击乐器,形状类似鼓,但体积较小,使用者持其柄摇动,使得两耳部分自行击打出声。根据《广韵》的记载,较大的鼗称为麻,而较小的则称为料。此外,鼗还有小鼓带柄的形态。
在古代文献中,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式和场合。例如,《书·益稷》中提到,它在管乐器的行列中占据一席,用于特定的祭祀活动。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它被用于不同类型的祭典中,如在雷鼓、灵鼓和路鼓的演奏中,鼗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根据《礼·王制》记载,当天子赐予伯子男乐时,鼗也会作为伴随乐器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鼗字在某些文献中也被写作"鞀",这可能表示其发音或用途上的一些变体。在《释名》中,"鞀"一词解释为“导”,暗示了鼗在音乐引导方面的作用。
鼗(táo)鼓: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