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6 14: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01:31
与第四、五周期过渡元素的性质变化趋势不同,第五、六周期的重过渡元素展现出更多的相似性而非明显的差异。这些元素的金属单质表现出不活泼的特性,不易与稀酸发生反应。它们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非常接近,化学性质高度相似,这使得它们在自然界中常常共存,难以分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连续性现象。
对于这种不规则性的解释,通常采用镧系收缩理论,它指出填充在f亚层的电子对无法完全屏蔽核电荷,导致有效核电荷增加,进而引起原子半径减小和电离能上升。然而,相对论性效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6s轨道的相对论性膨胀,使得电子远离原子核,导致6s电子的屏蔽作用减弱,原子核对6s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六周期重过渡元素表现出较小的原子半径和较高的稳定性,这是由相对论性效应和镧系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子对效应,英文名称:Electronpaireffect。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在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位于周期表第4.5.6周期的p区元素,有保留低价态,不易形成最高价的倾向,这种现象跟长周期中各族元素最高价态与族数相等的倾向是不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