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吊伤昔人的意思投吊伤昔人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7: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7 02:39
诗词名称:《九月九日登龙山》。本名:张九龄。字号:字子寿号博物。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出生时间:673年或678年。去世时间:740年。主要作品:《感遇》《感遇》《感遇》《感遇》《望月怀远》等。主要成就:为开元盛世做成重大贡献。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投吊伤昔人”的详细介绍:
一、《九月九日登龙山》的全文点此查看《九月九日登龙山》的详细内容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凉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二、张九龄其他诗词
《感遇》、《望月怀远》、《感遇》、《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感遇》。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九月九日登龙山的详细信息
投吊伤昔人的意思投吊伤昔人的意思是什么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为邦复多幸,
“往来是无妄”的出处是哪里
“往来是无妄”全诗《九月九日登龙山》唐代 张九龄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
自然美才是美议论文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物美 西方有佳...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九月九日登龙山》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自为本疏散,未...
求藏头诗
投吊伤昔人,降胡满蓟门。七萃列材雄,十年睽赏慰。周顾惬心目,年年上高处。3.本是鲁诸生。投分我忘筌,降灵翼轩辕。七年四海宾,十载衣裘尽。周览忽已遍,年长金迹浅。4.日浪浅深明,本生得失轻。投花若散红,降及开元中。七焰发丹炉,十载事樵牧。周回秦塞长,年深松桂长。5.日...
关于画集美的诗句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物美 西方有...
诗歌及赏析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
陆游有写过什么爱国诗?(要著名点的)
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题解】 陆游一生...
黄鹤楼中吊古伤今的诗句是哪一句?
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
康熙喝井水的诗句
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御沟水》 【唐】卢肇 万壑朝溟海,萦回岁月多。无如此沟水,咫尺奉天波。 《流水》 【唐】罗邺 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 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 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孤馆觉来闻。 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水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