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历代圣王相传而下,贯串历史的长河的「道贯」。这个从文化传统积淀出来的「道贯」,指的正是礼义之统。荀子认为礼义之统是合乎理性认知的统类系统,因此是超越时间断限的永恒真理。在或治或乱,消长更替的历史发展变数当中,它的作用未曾消失,唯有掌握这个「道贯」才能应对变化发展的局势。这是荀子不断强调「法先王」「顺礼义」的主要理据。然而这一礼义之统不曾销亡的是它的「大体」〔礼的基本精神,亦即「礼义」〕,具体可见的「法度」则是会断绝的,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的翻译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既强调有不变的“道贯”,又强调要“应变”,这正是早期儒学辩证法精神的表现。从历史的变迁中来探究其中大体不变的“道贯”,又在“知贯”的前提下来“应变”,这就使得“道”在历史之“统”与“贯”中获得了活的生命。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的翻译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有一历代圣王相传而下,贯串历史的长河的「道贯」。这个从文化传统积淀出来的「道贯」,指的正是礼义之统。荀子认为礼义之统是合乎理性认知的统类系统,因此是超越时间断限的永恒真理。在或治或乱,...
荀子《天论》全文翻译
所以,政治原则没有照不亮的地方,它对外对内都有不同的标准,对隐蔽之事或显露之事都有永久不变的规定,那么民众的陷阱就可以除去了。 万事万物只体现了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某一种事物只是万事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了某一种事物的一个方面,就自以为知道了自然规律,实在是无知。慎子对在后服从的一面有所认识...
《先秦散文·荀子·天论》原文鉴赏
【今译】 历代帝王不变的法则,足可以做为“道”的纲领。一代废止一代兴起,都要用这个纲领去适应。整顿这个纲领,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纲领,就不懂得应变。纲领的主要原则没有亡失,出了差错,就发生混乱;系统地实行,就能够平治。所以“道”认为好的东西,适中的就可以遵从,偏差的就不可以实行,邪僻的就会迷失方向。
天论原文及翻译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 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 为,匿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 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论语中有关仁和礼的句子,配上译文
世道会变,但人之为人本诸自然的一些基本性情不会变(如亲情、友情、恻隐之情等等),与这些性情相适应的一些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也不会变。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荀子·天论》)董仲舒也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见《汉书·董仲舒传》)这些话人们往往只道其...
离骚全文翻译对照
尾声唱道:算了吧!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国家缺少忠良没人理解我,又何必深深地怀恋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既然不足以一起推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 拓展内容: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
《荀子》卷17天论篇诗解6情礼道贯治道非偏
【原文】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2>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