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0: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8 18:43
1962年潘天寿于黄山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1964年潘天寿在杭州华侨饭店作大画1965年潘天寿在杭州景云村寓所止止室作画高士明 邹萍
[注]2017年5月,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该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承办。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以及“潘天寿与文化自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其中纪念大展将于5月2日下午2时在中国美术馆第1、3、7、8、9号展厅隆重亮相。展览将展出潘天寿先生120余件盛期作品,从“高风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守常达变”、“饮水生涯”六大板块,系统呈现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创作和画学成就,将潘先生的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来详述潘天寿先生在文化、艺术和教育诸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次活动将以潘天寿的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揭示“文化自信”在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化史上的核心价值,彰显潘天寿的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本次活动启幕之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向雅昌艺术网重点诠释了该活动的意义、重点以及个人看法。
雅昌艺术网:与二十年前的百年纪念相较,本次活动有何差异?
高士明:二十年前,潘天寿先生诞辰百年时也做过重要的纪念活动,但我们这次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我们不再是在二十世纪的现代美术语境中讨论潘先生的价值,而是企图在中国画史的千年谱系中思考潘先生的道路与价值。
第二,我们希望在一个世界艺术史的语境中思考潘先生的价值,而不只是在中国画内部。
第三,我们这次不只思考潘先生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努力梳理他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这次活动将研究、策展与展示深度结合,从潘天寿的艺术问题出发,将潘先生的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构成不同主题版块,力争由潘天寿的形与式,发显其道与统;在中国思想史与艺术史的千年脉络中,阐发潘先生思想旨归;在现代艺术的世界语境中,展示其艺术成就。
雅昌艺术网:本次纪念活动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士明:这次纪念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是呈现潘先生的艺术价值;第二是呈现潘先生的文化价值;第三是呈现潘先生的时代价值。
时代价值是指潘天寿先生的文化自信。今天大家都在谈文化自信,实际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潘先生的实践就非常清晰地标识出了一条道路:传统出新。它有两个意义:第一是要传统,从传统根性里深挖,从我们文明的源代码出发振作民族精神,振兴民族艺术;第二是要出新,也就是不要抱残守缺,要有新的东西出来。潘天寿最值得钦佩的是他直面现代性,并给出了中国艺术自我现代化的振兴方案。纵观20世纪中国艺术史,潘天寿对于中国艺术的文化自觉无疑是最为坚定、最为彻底的。可以说,潘天寿是一位坚定的文化传承者。他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之关系”。 二十世纪上半叶,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直面现代性的挑战,以中华翰骨振作民族精神,从传统正脉中重新鼓荡起中国画的堂堂士气、大丈夫气。这种“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品质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提倡和迫切需求的。
文化价值在于潘天寿转变了中国画传统的文化视野。明代直至晚清,都讲究画分南北,但潘天寿这辈人遇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国画的文化参照系由“南-北”之争转为“东西之辨”,他们这代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思考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和张力,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与方案,有西化派、有国粹派还有新儒家……。在艺术界也有许多不同方向的思考和实践,如林风眠在现代绘画的基础上提出“中西调和”,而潘天寿提出的是中西“拉开距离”,中国画保持自身的本质,坚持传统出新,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双峰挺立”。那个时候中国可谓积弱已久,充满各式西化论调,新文化运动中更有许多人要“革中国画的命”,这种情况下,潘天寿强调“拉开差距,两峰挺立”,体现出的是一种极强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潘天寿的艺术价值则体现在很多方面。潘天寿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创新者。他将山水造境之法融入全景花鸟画,又以生机勃勃的山花野卉结合入近景山水,创格而为气势撼人的宏章巨制,在千年画史中别开生面。他使中国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尺度,赋予了中国画前所未有的纪念性、崇高感以及庙堂气。潘天寿的巨幅作品有着博大壮阔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背后是如履薄冰的经营,以及列兵布阵的运筹,当然还有庄子所说的“批大郤,导大窾”的魄力和能量。
潘先生除了画传统的梅兰竹菊、夏荷水仙之外,更钟情于画“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通过这些无名山谷里普普通通的山花野卉,潘天寿绘画中的精神气息得到升华——雁荡山谷中的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呈现出一种平凡却又生生不息的时代气象。潘天寿先生自雁荡得法,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展厅专门分析他的“写生”之道。他从雁荡深山大壑的掩映中领悟到山水花卉参差设景之妙,从断崖寒流、怪岩丑树中攫取了用笔与造型的坚实方硬、铁骨铮铮。雁荡山之于他不仅是绘画的题材,更具有方法论甚至世界观的意义。在他的笔下,雁荡山中的角角落落,呈现为一个无比精彩丰富的世界。断涧寒流剪裁巧妙,山花幽草烂漫缤纷,画面中所有事物都以沉着霸悍之笔出之,聚合而为一种勃勃生机,一种盛大繁茂的葳蕤气象。“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花鸟树石在画面上都是不同乐器演绎出的不同声部,一切纷呈万象皆笔笔分明、精确无比,如同一部恢宏华美的交响乐章,焕发出一种堪与造化之功抗衡的意志与力量。
另外,他的绘画非常奇崛强硬,中国画家大都求圆、尚柔,他求方硬,于放笔直写中得响亮雄奇。我个人感觉,他从南宋山水画特别是李唐身上得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画面上得到印证。他用笔倡导“一味霸悍”,他说:“石涛好野战,予亦好野战。野战霸悍,观者无奈霸悍”,而“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
这种纲举目张的“霸悍美学”,一反宋以降文人审美中强调的中正平和、文质彬彬或者妍美、冲淡。此霸悍虽别开生面,却自有其画学根基,潘天寿说:“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他作画以中锋立骨,偏锋取态,于力中行气,如挽强弓,如举九鼎,落笔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苍古高华之境。”
欲雪图轴 指墨 69×77.5cm 1954年映日荷花图轴137.5×276.8cm 1960年晴峦积翠图轴156.5×61.5cm 1961年雅昌艺术网:展览的六个版块与研讨会的五部分内容均十分丰富。
高士明:这次展览有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高风峻骨”,展示潘天寿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最大特点“强其骨”。“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潘天寿以“强其骨”自勉,其目的是要恢复中国绘画沉雄峻拔、正大刚健的民族气度。这次展出的都是他的盛期作品,这些作品以宏博刚正的气度、磊落旷达的精神、骨梗有力的笔锋,创造出二十世纪最具民族风骨与国家气象的绘画风格,以及沉郁雄健、清刚正大的精神图式,这是本次展览所要彰显出的最重要的东西。第二单元是“一味霸悍”,重点展现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成就。第三单元“奇崛明豁”,聚焦潘天寿在章法上的独具匠心,潘先生说:“绘事往往在悖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绝中而有至情”。这个单元希望令观众感受到他说的“画事须勇于不敢之敢”。第四单元是“雁荡山花”,1955年至1963年间,潘天寿数度畅游雁荡山。雁荡的深涧绝壁、幽花野卉,为他提供了“无上粉本”。潘老以雁荡入画,就此创作出他艺术生涯中的一批巅峰之作。第五单元是“守常达变”,通过几个研究性单元,展示潘老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第六单元叫“饮水生涯”,通过档案、手稿等文献,呈现潘天寿的生平以及教育和画学思想。
这次的研讨会从5月2日下午开始延伸到5月3日全天,分为五场,每场讨论不同的议题。分别是:国家图式与民族气象:潘天寿与文化自信;由南北而东西:潘天寿的文化视野;笔墨、章法、意境、格调:潘天寿的艺术问题;两峰挺立,传统出新:潘天寿与现代美术教育;气可撼天地:潘天寿与诗词传统。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诗词”部分会单独强调?
高士明:诗词,首先是中国画家的必备素养,这个传统直到潘先生那一代还保有,而他又是那代人里诗词成就非常出众的一个。他的诗词如他的画学思想一样,可以上溯到宋以来的儒学道统。仔细研究潘天寿的实践,很难说他到山里是先得到诗情还是先取到画意,这二者是彼此应和的,他的诗中很能体现他的画意,像“铁铎回牛蹄语重,墨云飞海砚涛宽”。但更重要的是诗言志,从他的诗中可以体味到他的心志,像“兰生绝壁上,风露以为餐。开落白云里,不求人世欢。”
这次展厅中引用了潘先生的几首诗。一首是《咏梅》:“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还有一首是《咏兰》:“可爱离披四五叶,谁遗冷落古墙根。不摧雨雪风霜下,自有天心为尔存”。希望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碧桃杨柳图 设色177.5×48CM1962年青绿山水图 69×54cm 1962年雁荡山花图 中国画 122×121cm 1963年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年雅昌艺术网:潘天寿在艺术教育上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高士明:潘先生是中国书画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这一点功在千秋。他曾经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1923年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与诸闻韵一起开创中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生涯。1928年应杭州国立艺专之邀,任中国画专任教授,从此与这所学校未尝分离,更两度担任院长。近代以来,中国画在稳定发展了千百年后,突然遭遇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诘难和变革要求,在教育方式、创作模式、思想观念上都面临全方位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潘天寿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为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说潘天寿的文化自信对当下特别重要?
高士明: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希望通过潘天寿的形与式,发显其道与统。他的道统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风骨”,是“志气”。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潘先生的画有高风峻骨,他的人有堂堂士气,或者说是志气。正如孟子所说的:“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士尚志。志,心之所主”。正是因为这种堂堂正正的志气或者士气,潘天寿才能够一扫晚清以来因袭、萎靡、刻板的风气,呈现出清刚正大的民族翰骨。潘先生的诗与画,让我想到孟子的千古名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潘天寿先生关心的不只是中国画自身的问题,其念念不忘者,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他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近世以来,中国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恰值此变局的第二个百年,中华民族行进于伟大复兴的道途之上,我们正应该宏扬潘先生“强其骨”的精神,以中华翰骨振作民族精神,在21世纪的全球视野中,坚持文化自信,创造艺术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精神力量。
(文中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