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16: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12:48
在老子的研究中,关于其“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争论一直未决。然而,理解老子的关键并不在于陷入这种具体的辩论,而是深入理解“道”的核心理念。通过剖析,老子的哲学可以用三个简洁的表述来概括:最初存在道,其特性表现为“变”与“反”。
圣人运用道,明了变化,懂得应用其反向原则。老子在《道经》的开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揭示了道的本质,体现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间的辩证关系。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理论,与老子的观念有相通之处,即道是无限的,无法用有限的名称或定义来完全描述,却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老子的理论中存在一种矛盾的结构,道一方面是可以描述的,如“道无形,无象”,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完全言说和命名,如“道不可道,名不可名”。这种悖论体现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即逻辑上的冲突。黑格尔指出,东方哲学家如老子,认为神是无尽的名字或无限的存在,这正是由于有限的名称无法满足理性的需要。
老子强调道是万物的本源,超越感性,主张理性思辨以理解宇宙的总体和本质。他批评感性认识的局限,认为理性才能把握道,达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境界。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早期的理性主义倾向。
虽然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暗示了认识的局限,但他对认识过程中的矛盾的探讨推动了德国古典唯心辩证法的发展。老子的理论,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对理性的一种挑战,但其对认识论的探讨对后世哲学有着深远影响。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