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5 05:36
导读:在很多地方,有一种名为“捡骨重葬”的习俗,这样的习俗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几年时间,后人要将其遗骨捡起,重新安葬在一个风水更好的地方。遗骨葬需要处理荫尸,那么处理荫尸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仫佬族二次葬的习惯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处理荫尸的具体过程
其具体过程大体如下:
当发现是“荫身”,先把棺盖半掀开,用“复方煤溜油醇液”灌上十来瓶消毒。灌毕,倒进数桶清水,使消毒液能够浸透全棺。消毒后,用钩子等把棺材中用来塞紧遗体并给死者做路费的银纸钩出来,只剩下尸身。然后往棺内倒入约50公斤刚出炉的石灰石,再灌水,直到灌满为止,并马上盖紧棺盖。
石灰石遇到水立即溶化,并产生高温、冒烟,然后慢慢冷却凝固,这段物理变化期间,正是棺内的化肉运动。大约持续25-30分钟,便要重新开棺,超过半小时就可能连遗骨也化掉,所以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开棺那一刹那,白烟直冒,热气腾腾,此时必须赶快用大铲子把骨头挖出来,否则等到完全冷却变成硬块后就难挖了。然后,连衣带骨(此时肉已化掉)抬出来,先用剪刀剪开衣物,再撒上石灰粉予以吸干并消毒,接着开始捡骨,其后的程序就与一般的捡骨相同。
骨头装入骨坛后,由家属在新选择的地点做墓穴,择日择时重新安葬,其礼仪和出殡相同,只是没有那么隆重,也不哭罢了。这一过程俗称“进金”,或称“吉葬”、“金葬”和“骨葬”。除了汉族之外,南方有不少民族也实行二次葬。他们通常也是在土葬几年后,再将尸骨取出,用水洗刷干净后,再举行二次土葬。如清代云贵的有些少数民族,在家人埋葬数年后,“发墓开棺,取枯骨刷洗,以白为度,用布裹骨复埋”。有的地方要重复几次这种洗骨再葬的形式,如清代的“龙家,其种有四”,“在大定者,人死三年,取其尸刷之凡三次”。
至近现代,仍有一些南方民族实行二次葬。如在壮族中,多实行二次葬。通常在埋棺数年后,择吉日挖坟开棺,把遗骨按人体的构造拾于俗称金坛的瓦罐中,然后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第二次下葬。一时找不到风水宝地,金坛就先寄在避雨的山岩里,待找到风水宝地后再下葬。第二次葬也需要择吉日举行,至亲、房族的宗亲都需要参加筑坟,以便日后认宗祭墓。在壮族中间,二次葬的坟墓往往是永久性的,一般都立有墓碑,上镌刻死者的身份、名讳和尽可能多地列出最亲宗支的亲属系谱。新的改葬墓筑成后,要用酒肉等祭奠,族人就地会餐。如果死者生前地位显赫,坟墓就会建筑得很高大,四周还要开辟一定的场地来育树造林,并配以狮子、麒麟等石雕。
墓地
仫佬族二次葬的习惯
仫佬族也有二次葬的习惯。有些仫佬人比较相信风水,通常下葬的日期时辰和葬地都要请风水先生选择。埋葬死者以后,如果丧家的家道不顺,便认为是葬地不好,往往要请风水先生再择日选地,移棺或捡骨再葬。在捡骨重葬时,死者的亲生子女要刺手出血,并把血擦在骨头上;有的则用枫树的叶子煎水来洗骨,以代替刺手擦血。然后,才把骨头装入木匣中重新安葬。
湘西保靖地区的土家族称二次葬为“拾骨葬”、“小棺葬”或“实葬”。老人去世后的第一次土葬称“新寄”。新寄时丧礼比较简单,有的用一匹白布裹尸,有的只穿旧衣服装殓。停尸三天后出殡,不择日,不打鼓踏歌,不举行饮宴舞戏之类的隆重仪式。葬具也不讲究,只用白木棺,不用楠木匣。葬后,连续三晚送灯于墓前,第三天应在墓地附近捉只红蜘蛛回家,放入神龛,同祖先一起享祭,谓之“捉魂”。新寄坟通常以三年为限。三年满后,再择日进行“实葬”,即第二次土葬。实葬时比较讲究,葬仪隆重,要请“土老司”行法事,亲友饮宴舞戏,场面非常热闹壮观。实葬时,将新寄坟挖开,把死者的骨骸捡拾在精致的长方形楠木匣中(贫家则利用原来的棺木),然后择风水宝地葬之。在过去,属正常死亡的,实葬后就不再迁葬,算是正式安葬了。如果死者是俗称“死殇”的歹死,则要迁葬多次,因为他们认为,“死殇鬼”很凶恶,不把他迁葬多次,使其阴魂迷失方向,其就会回家来作祟。现在,土家族仍有拾骨葬的习俗,不过,现通常是在认为新寄墓地风水不好,葬后家道不旺,屡遭凶祸后,才会有拾骨葬的举动,以便改变风水而使生人有利。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处理荫尸的具体过程,仫佬族二次葬的习惯”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