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普洱茶最容易被忽悠的几大指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1: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4 20:56
普洱茶的品评,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虽有各种版本的审评体系作参考,但由于普洱茶从采摘、加工、仓储到冲泡品饮皆与其它茶类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自然,因人而异之下,闹出很多同一款茶的品评出现绝然相反结果的笑话。
一些居心叵测的茶商趁机抓住这一漏洞,利用审评中的几个似是而非的“指标”大做文章,忽悠对普洱茶了解不深的顾客,很多消费者深受其害,不但高价购买了名不符实的普洱茶,对店老板“传授”他们的那些辨茶秘招也是深信不疑,甚至反复使用和传播,误导和毒害一波又一波的新茶友。
笔者参加过多次茶会,发现有两种情形:有些比较厚道的店主在给新茶友普及普洱茶知识的时候,讲到回甘、生津、茶韵、茶气等指标的时候,新茶友往往理解不了,还以为他在故弄玄虚,结果店主费了半天口舌,效果却很差!有些店主则单刀直入,看干茶,评茶色、闻杯香、摸叶底,也不知使了什么花招,一泡茶的功夫,新茶友对店主几乎奉若神明,卖茶的效果自然出奇的好。
仔细想来,干茶、汤色、叶底、杯香之类,都是看得见、摸的着、嗅得到的实物,直观且具体,店主们在上面做文章着实高明,恰恰抓住了顾客由简单具体的事物入手更容易学的心理,稍加点拨之下,立马事半功倍。
那么,这些似是而非的指标有哪些?背后藏有多少玄机?顾客们又是怎么被忽悠的呢?
一、干茶
无论什么形状的普洱茶,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干茶。本来平淡无奇的一片茶(或一堆茶),店主信手拈来即可小题大做,从形状、色泽到条索、均整度、紧压程度,分析光照、土壤、雨水、气候,联想到一山一味的山头生态,推断出制茶工艺之不传古法,感叹制茶大师的精湛技艺…
其实,普洱茶最不讲究的就是外形,大叶小叶各有特点,茶梗黄片自成一派,春芽秋叶多姿多彩,黑黄灰白从无定式…
与“干茶”较真,你已输了!
二、汤色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好吃,这本是常理,可笑到了茶桌边,当美女茶艺师端起那晶莹剔透的茶汤在眼前一晃,仿佛三魂六魄尽被勾走,茶还没分到,已提前大赞:好茶!美!透!亮!
好茶的汤色一定好看,这在冲泡者正常发挥或不动手脚的前提之下,是对的,但,好多“汤色”是可以做出来的,不信你来,我泡给你看!
从不以汤色作为检验好茶指标的小编只能叹息:一昧迷恋汤色的茶友,很可能它已成为你的勾魂汤了。
三、杯香
看完了干茶和汤色,到了闻杯香的环节,店主说可以通过闻杯香识别山头,联想到“闻香识女人”,瞬间场景增添了几分文艺烂漫,本来不信也信了,于是有模有样,摇头晃脑地学着闻起了挂杯香。
闻是闻了,但不明白这是什么香,更不明白这是哪个山头,望着一脸懵逼的茶友,店主神秘一笑之后娓娓道来:花香、蜜香、果香每一种香暗合某个山头风味,药香、陈香、樟香每一种香彰显陈化效果…
小编纵然执迷不信,也暗自佩服店主的口才,当然更佩服的是他们的脸皮。只说两点:1、挂杯香是好茶的标志之一,但不是唯一,有的茶挂杯香好但综合品质不一定好(不信你来,我给你泡一杯挂杯香上好的台地),有的茶挂杯香不显,但整体品质不错,香在汤中岂不更香?2、通过闻香识别山头,大的茶区或少数几个特点鲜明的山头通过练习可以识别且准确率不能确保100%,若想用此招识遍所有香型近乎雷同的山头茶,那是痴心妄想,请做被好打脸的准备吧。
四、叶底
品完了茶,店主倒出叶底,对了,就是茶渣渣,摊开、抹平,煞有其事地开始研究,客人立马围将上来,开始聆听店主秘而不宣的辨茶绝招。
从色泽到形状,从脉络到锯齿,从肥嫩芽头到粗犷叶子,从揉捏搓捻到拔梗拉丝,识工艺而知男女(制茶师是男还是女),辨古台且推树龄,看色断春秋,闻味鉴农残…
精彩!佩服!一堆茶渣渣这般倒腾后居然能创出这等神乎其神的绝妙茶论,暗思一代茶圣在世或亡国茶帝返来亦不过如此,饶是小编早有心里准备也被店主高论震撼,连连折服于他们的嘴皮与脸皮。
叶底辨茶之法,即通过叶底的外形特征,判断所泡之茶的来历,包括茶区山头、大树小树、春茶秋茶、工艺缺陷等等,道理当然有一些,一些长期待在茶山茶厂和各种类型的茶叶打交道,积累大量的常识和经验的高手曾言:“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也不能保证100%准确”似上述这般通过一堆渣渣便敢断言“xx山头xx年树龄的春茶古树”,我想除了无耻者无畏的妄言,便是赤裸裸的忽悠了。
干茶、杯香、汤色、叶底几个指标,作为学习辨识普洱茶的辅助指标,确实是有一些依据,但如果品者喧宾夺主,过分看重这些外在表象,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品饮环节,很容易被茶左右,被人忽悠,成为茶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4 20:59
普洱茶的品评,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虽有各种版本的审评体系作参考,但由于普洱茶从采摘、加工、仓储到冲泡品饮皆与其它茶类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自然,因人而异之下,闹出很多同一款茶的品评出现绝然相反结果的笑话。
一些居心叵测的茶商趁机抓住这一漏洞,利用审评中的几个似是而非的“指标”大做文章,忽悠对普洱茶了解不深的顾客,很多消费者深受其害,不但高价购买了名不符实的普洱茶,对店老板“传授”他们的那些辨茶秘招也是深信不疑,甚至反复使用和传播,误导和毒害一波又一波的新茶友。
笔者参加过多次茶会,发现有两种情形:有些比较厚道的店主在给新茶友普及普洱茶知识的时候,讲到回甘、生津、茶韵、茶气等指标的时候,新茶友往往理解不了,还以为他在故弄玄虚,结果店主费了半天口舌,效果却很差!有些店主则单刀直入,看干茶,评茶色、闻杯香、摸叶底,也不知使了什么花招,一泡茶的功夫,新茶友对店主几乎奉若神明,卖茶的效果自然出奇的好。
仔细想来,干茶、汤色、叶底、杯香之类,都是看得见、摸的着、嗅得到的实物,直观且具体,店主们在上面做文章着实高明,恰恰抓住了顾客由简单具体的事物入手更容易学的心理,稍加点拨之下,立马事半功倍。
那么,这些似是而非的指标有哪些?背后藏有多少玄机?顾客们又是怎么被忽悠的呢?
一、干茶
无论什么形状的普洱茶,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干茶。本来平淡无奇的一片茶(或一堆茶),店主信手拈来即可小题大做,从形状、色泽到条索、均整度、紧压程度,分析光照、土壤、雨水、气候,联想到一山一味的山头生态,推断出制茶工艺之不传古法,感叹制茶大师的精湛技艺…
其实,普洱茶最不讲究的就是外形,大叶小叶各有特点,茶梗黄片自成一派,春芽秋叶多姿多彩,黑黄灰白从无定式…
与“干茶”较真,你已输了!
二、汤色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好吃,这本是常理,可笑到了茶桌边,当美女茶艺师端起那晶莹剔透的茶汤在眼前一晃,仿佛三魂六魄尽被勾走,茶还没分到,已提前大赞:好茶!美!透!亮!
好茶的汤色一定好看,这在冲泡者正常发挥或不动手脚的前提之下,是对的,但,好多“汤色”是可以做出来的,不信你来,我泡给你看!
从不以汤色作为检验好茶指标的小编只能叹息:一昧迷恋汤色的茶友,很可能它已成为你的勾魂汤了。
三、杯香
看完了干茶和汤色,到了闻杯香的环节,店主说可以通过闻杯香识别山头,联想到“闻香识女人”,瞬间场景增添了几分文艺烂漫,本来不信也信了,于是有模有样,摇头晃脑地学着闻起了挂杯香。
闻是闻了,但不明白这是什么香,更不明白这是哪个山头,望着一脸懵逼的茶友,店主神秘一笑之后娓娓道来:花香、蜜香、果香每一种香暗合某个山头风味,药香、陈香、樟香每一种香彰显陈化效果…
小编纵然执迷不信,也暗自佩服店主的口才,当然更佩服的是他们的脸皮。只说两点:1、挂杯香是好茶的标志之一,但不是唯一,有的茶挂杯香好但综合品质不一定好(不信你来,我给你泡一杯挂杯香上好的台地),有的茶挂杯香不显,但整体品质不错,香在汤中岂不更香?2、通过闻香识别山头,大的茶区或少数几个特点鲜明的山头通过练习可以识别且准确率不能确保100%,若想用此招识遍所有香型近乎雷同的山头茶,那是痴心妄想,请做被好打脸的准备吧。
四、叶底
品完了茶,店主倒出叶底,对了,就是茶渣渣,摊开、抹平,煞有其事地开始研究,客人立马围将上来,开始聆听店主秘而不宣的辨茶绝招。
从色泽到形状,从脉络到锯齿,从肥嫩芽头到粗犷叶子,从揉捏搓捻到拔梗拉丝,识工艺而知男女(制茶师是男还是女),辨古台且推树龄,看色断春秋,闻味鉴农残…
精彩!佩服!一堆茶渣渣这般倒腾后居然能创出这等神乎其神的绝妙茶论,暗思一代茶圣在世或亡国茶帝返来亦不过如此,饶是小编早有心里准备也被店主高论震撼,连连折服于他们的嘴皮与脸皮。
叶底辨茶之法,即通过叶底的外形特征,判断所泡之茶的来历,包括茶区山头、大树小树、春茶秋茶、工艺缺陷等等,道理当然有一些,一些长期待在茶山茶厂和各种类型的茶叶打交道,积累大量的常识和经验的高手曾言:“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也不能保证100%准确”似上述这般通过一堆渣渣便敢断言“xx山头xx年树龄的春茶古树”,我想除了无耻者无畏的妄言,便是赤裸裸的忽悠了。
干茶、杯香、汤色、叶底几个指标,作为学习辨识普洱茶的辅助指标,确实是有一些依据,但如果品者喧宾夺主,过分看重这些外在表象,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品饮环节,很容易被茶左右,被人忽悠,成为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