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4: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06:13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 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 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 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 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 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 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 血甚或致命的报道。 以往文献把海绵状血管瘤列入血管瘤, Mulliken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学特点, 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 而血管畸形又分为低流速血管畸形和高流速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即属于低流速血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 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 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 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 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 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 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 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 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 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 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 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 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 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上、 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 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 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 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 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 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 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 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 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 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 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 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 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 多现象。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致, 因此尚未在不同学科间达成共识。 相比较而言,婴幼儿的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复杂, 有些在出生后短期内迅速生长,并对激素治疗有效, 还有自然消退的病例;有些则在出生后即发现, 并较稳定地持续到成年,即使早期进行激素治疗也无效。因此, 以形态学为分类标准, 可能难以解释海绵状血管瘤的这些不同的特性,也就是说, 在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中存在部分病例,其性质属于血管畸形, 而其他属于皮肤深部的血管瘤。 在婴幼儿血管瘤中, 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是仅次于草莓状血管瘤的常见类型, 也被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一般认为这是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 往往出生时即已发现,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快速生长; 有时是先表现为草莓状血管瘤, 以后较快地扩展为真皮深层或皮下肿块,有的则反之。 其中有少数生长特别迅速,易于侵入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破坏容貌、 影响进食与呼吸,或器官移位、阻塞甚至损坏等严重后果, 称为婴幼儿致命性血管瘤或重症血管瘤。 对混合型血管瘤的病理观察证实, 所谓的两种血管成分十分难以区分, 而以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为主。 其自然病程也与草莓状血管瘤相似,有自然消退的倾向, 对激素治疗有效,消退的结果有时是不完全的, 代之以脂肪和纤维组织。 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 除了上面提及的相对常见的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及Parkes-Weber综合征外, 还有两种罕见的综合征可伴发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一种是Maffucci综合征, 这是累及软骨和血管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往往表现为多发性的海绵状血管瘤伴发一侧肢体末端,如指(趾) 骨和掌(跖)骨的骨软骨瘤。Jaffe的统计表明,此类患者中, 50%的骨软骨瘤将发展为软骨肉瘤。 另一种为蓝色橡皮奶头样痣(Blue ubber-bleb Nevus)。这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肠血管瘤综合征,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儿出生时即有海绵状血管瘤,以后增大、 增多为橡皮奶头样中间凸起的独特形态,中心为深蓝色,质软, 一般仅为针头或小米大,但最大的可达到3cm以上。 体表的这种血疱少可单发,多则达数百个, 有时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内可广泛累及,破裂时则引起黑便与贫血, 甚至还累及肝、脾、胸膜等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历史及临床特征,通常不难诊断:(1)出生时即出现, 病情随年龄而增长。(2)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 呈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状。(3) 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及头部。(4) 组织病理可见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微小静脉构成的薄壁血腔, 有时可见血栓形成、机化和钙化现象。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 治疗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 兼有扩张性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既能毁容又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碍,治疗上不能等待, 应尽早采用各种方法积极进行治疗。 A.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 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 、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 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 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 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 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 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常用于中、 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 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 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硬,使其功能受到影响。 B.铜针留置 铜针置入瘤体后, 电荷的作用使血液中的固体成分凝集于铜针四周诱发血栓形成, 闭塞血管瘤内血窦和与之相通的血管,瘤体消退。铜针留置法安全、 创伤小,费用低廉, 对有多条较大血管与之相通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大,效果差, 采用铜针留置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C.激光治疗 由于激光穿透深度有限,对位置较表浅、交通支少者疗效较好, 而对位置较深,有广泛交通支者疗效较差。治疗时要配用冷却头。 D.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瘤可以安全切除,效果也理想。 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如经术前静脉造影、超声及磁共振检查, 充分了解病灶的分布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准确估算失血量并确定补充方法后,手术根治有时也是有可能的。 对一些范围很大、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 也可考虑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待术后再结合其他治疗, 有时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创面可以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 体位或压缩试验明显的病例,提示血窦的直径较大, 尤其是病灶面积大而深在的颌面部病例,单纯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 故在术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铜针治疗等,使病灶内血液凝固后, 再行手术治疗。为减少术中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巨大范围广泛者可先行硬化剂注射或铜针留置等非 手术方法使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 E.其它 对于有些稳定, 而且症状及对外观的影响都不显著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随访不予治疗 。广泛累及肢体的海绵状血管瘤, 往往通过局部的反复切除而难以有所改善, 甚至由于血流动力学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 周围畸形血管网代偿扩张的现象可能反复发生。对此类病例, 可姑息地采用压迫疗法,即用弹力绷带长期包扎压迫, 从足部到大腿根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进一步扩张并减轻症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06:13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06:15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损害为大小不等之紫红、暗红或青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血窦大小不一,有如海绵状结构,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彼此交通。表面呈半球形或分叶状,压之体积可缩小。多为单发。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扩大成不规则的空腔,腔内充满血液。血管外膜细胞增生。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头低位时,肿瘤因充血而扩大,恢复正常体位后,肿块即恢复原状。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