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私募股权市场的[warrants]认股权证陷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5: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7 17:36
在中国的金融环境中,二级市场的认股权证,即认股权warrants,其法律地位是明确且受法律约束的,相关的法规和案例供投资者参考。然而,在一级私募市场,认股权证的境遇则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个非正式的约定,法律保护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的权证上。对于全球风险投资机构(VC)来说,一级市场warrants的问题在于它们的内在价值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这曾是早期美元基金大佬们盈利的策略,如今却逐渐被视为过时的手段,仅少数资深财务顾问(FA)仍在使用。
然而,现在的人民币VC在投资过程中,常会巧妙地将延期认股权证(warrants)纳入条款,用于潜在的套现策略,即在下一轮融资时以更高估值再投资。更有甚者,他们会先签署文件但不付款,待估值上升后,再通过专项基金进行投资,以“免费”获取干股。这种做法借鉴了几年前美元基金的模式,但风险在于,法律保障在后续轮次中可能会减弱,投资者会通过查证股份基础来抵制这种行为,甚至可能迫使行权,特别是在当前融资环境艰难的情况下。
认股权证的价值主要依赖于其期限,通常6年以上才更有价值,因为这能保证其潜在的套现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层价值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下一轮投资的意愿和市场环境,而非本轮融资。此外,认股权证的最终受益人并非VC的有限合伙人(LPs),反而可能成为不健康的利益输送工具。早年,这些认股权证常常作为换取IPO前的其他权益,这种做法并不被推崇。
要深入了解一级市场认股权证的复杂性及其潜在风险,建议向专注于私募和投融资纠纷的专业律师咨询。这将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宝贵的洞见和保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