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5 0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01:12
人物简介 张桂光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朱庸斋 写王渔洋诗意 25cm 53cm 1978年张桂光 书法 释文:笔端欲扫千军气,诗思横飞百尺台卢子枢 高山流水图 1943年“所谓古意不好理解”,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张桂光强调:
近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张桂光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其中谈及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他说:“不学书法就不能画好国画的*,是错误的。不少人都从学芥子园画谱中取得成功。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人们不是一样取得成功了吗?”他表示, 历代名画家强调学习书法,主要是可以提高笔墨线条的质量,还可以通过题款丰富画面,等等。张桂光同时提到,必须珍视和弘扬岭南书法传统,而这种传统的主要特征,是重文化素养、重传统继承、重个性表达。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书坛上反传统潮流曾一度占了上风
收藏周刊:张老师您好!从书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古意是不是评价书法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张桂光:什么是古意?不好理解,古代的劣手劣作有无古意?是否都算好东西?也不易说清楚。我想还是改为帖意或帖气吧,有无帖气,即有无临过帖、有无出处、有无家法,这是评价书法好坏最起码的标准。
收藏周刊:那您认为,近年来,书法界在继承传统方面表现如何?
张桂光:书法是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本身有一套完善的传统审美法则规律,应该是我们欣赏和评价书法的依据,但当今书坛,却让反传统的潮流一度占了上风,严重偏离了书法艺术的传统。
收藏周刊:对于书协导向您如何理解?
张桂光:2014年后,书协的导向开始有较大的转变,各类大奖大赛及书法名城、书法之乡的评审开始降温。留下来的大奖大赛,评审不仅强调传统回归,而且都增加文化审读的环节,对改变这种状况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新的书协领导还通过大量的公益培训,统一广大会员的认识,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风气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临摹经典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
收藏周刊:你认为怎样才是研习书法的最正确方式?
张桂光: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经几千年淘汰仍留存下来的那些不同字体、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可以说是几千年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堪称经典。人们一直把对经典的临摹看作是学习书法的必经步骤,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
收藏周刊:今年四月,“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广州开幕,您怎么看待这次展览的作用?
张桂光:由于前些年反传统潮流的影响,蔑视经典、贬低临摹成为时尚,书坛乱象环生,令学者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书协举办这样大型的一届临书展,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次展览采用的临创并举形式。因为临与创有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临,重在学习,追求对古人用意的无限接近,用王铎的话讲,就是“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要求“无我”;创,重在表达,要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必须“有我”。将临与创的作品分别开来,临就老老实实地临,创就大胆放开来创,这就可避免某些人在“创作性临摹”的幌子下为自己的临摹失真开脱,避免对初学者的临摹产生误导。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传统意义上的临摹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收藏周刊:您在这次展览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张桂光:这次展览普遍反映很好,所以观众天天爆满,应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外形毕肖但用笔功力不足的作品、稍嫌浮躁粗糙的作品也有一些,总体无伤大雅。倒是部分观众对一些特邀专家临作的议论,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
不少人临帖还未入门就担心出不了帖,这是被一些没认真临过帖的假大师忽悠了。出帖并非原路返回从入口出,而是象少林武僧那样,上山从正门入,学成武艺后,打通关卡,从木人巷出来才下得了山的。
要传承岭南书法传统,工作艰巨
收藏周刊:您认为广东书坛现在在全国而言表现如何?
张桂光:广东书坛在全国的地位,应属中上吧,至于具体排名,真没在意。最近的几个全国展,楷书展排第三,草书展排第二,并不表明我们的实力在二、三之间,临书展我们是东道主,排名也没有那么前。入展数、获奖数、全国会员数可以作一个参照,并不反映绝对的实力对比。前些年有70位全国会员的安阳与只有20位全国会员的惠州搞联展,也未显出谁强谁弱,结论是篆隶安阳好、楷行草惠州好而已。
收藏周刊:那您认为什么是流行书风?什么是真正的岭南书风?
张桂光:流行书风是指一段时间里在大展大赛中掌握话语权的人所倡导的书风。不同时段有不同特色,而共有的是外形特征突出、内涵贫乏单调,喜欢避开不易把握的中锋用笔,任笔成形,不讲提按,不讲使转,因此易学上手,利于速成。直接效果是导致全国书风趋同,地方特色消失。
岭南书法风格多样,称书法传统比称书风合适一些。岭南书法传统的主要特征是重文化素养、重传统继承、重个性的表达。容庚、商承祚的古文字学、詹安泰、朱庸斋的词学、佟绍弼、阮退之的诗学……无不出类拔萃,第一届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方100张有18张出自广东,不是浪得虚名的。
上世纪60年代初,詹安泰就用爨宝子、嵩高灵庙碑写行书,李曲斋就用简化字配合秦汉砖瓦、玺印及汉魏碑刻元素入印,北方学者都称其无一不新、无一不古,对今日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新都还有重要启迪作用。
中国书协和*宣传部领导都鼓励我们弘扬岭南书法传统,但一些人从经济角度考虑,贬损岭南书法,用流行书风洗我们的脑。要使岭南书法传统真正承传下来,工作仍然艰巨。
书法与绘画,谁也不能小看谁
收藏周刊:说到书画同源,您怎么理解?
张桂光:我对书画同源的总体认识是“同源异流”。汉字起源于图画,早期汉字有很强的图画性,尽管几千年的发展使图绘性大大减弱了,但仍然一脉相承,在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方面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再者,使用工具相同,对笔墨纸的掌握运用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是,它们毕竟已经发展为两门独立的艺术,各有不同的表现对象,不同的法则、规律与要求,两者联系密切,却无法相互替代,谁也不能小看谁。
收藏周刊:不练习书法,是否就不能画好国画?
张桂光:不学书法不能画好国画的*是错误的。不少人都从学芥子园画谱中取得成功。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人们不是一样取得成功了吗?历代名画家强调学习书法,主要是画画的同时学学书法,可以提高笔墨线条的质量,还可以通过题款起到画面的补空与平衡、色调的调剂与映衬以及补充说明画题、交待背景与创作目的、抒发作者思想感情、阐发作者艺术主张、指导读者欣赏等作用。这当然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来源: 新快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