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11: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2 02:34
摘要: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围绕“思乡的明月”意象的形成、内蕴和影响等,结合李白《静夜思》诗,文章探讨了明月的语言形象,中国诗歌中原初“月象”的形态和表现形式,浅析了“思乡的明月”意象的历史文化积淀﹔探讨了李白诗歌“月象”的丰富内蕴,浅析了“思乡的明月”意象的雏形﹔探讨了《静夜思》意境交融形式及创作背景,分析了“思乡的明月”意象的产生过程(亦即《静夜思》的构思过程)﹔探讨了“思乡的明月”意象的艺术感染力,浅析了“思乡的明月”意象的后世影响力。 关键词:唐诗﹔李白﹔月亮诗﹔月亮意象﹔“思乡的明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1],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二)《静夜思》的背景 李白的诗歌,向来以感情强烈为特征,《静夜思》却显得情趣迥异。这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能与诗人特定时期的生活境况有关。为此,要准确分析《静夜思》的意境交融过程,亦即“思乡的明月”的产生过程,还需要对其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但由于《静夜思》的内容过于单纯,古今研究李白诗歌的专家学者,都很难确切断定它作于何时何地。就李白其人来看,由于他天性旷达,一生极少思乡之作,只有在青年时代出蜀之时,以及临到迟暮之年,才有可能在诗中出现故乡之思。根据李白出蜀后的事迹,他二十五岁出蜀,二十七岁前后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完婚,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渡过几年幸福而平静的岁月。其时,诗人虽生活安定,心境恬适,但出蜀已久,难免心生乡愁。《静夜思》抑或就是作于此时。 (三)《静夜思》的构思——“思乡的明月”的形成过程 对一个客居它乡已久的人来说,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明月之夜。面对明月如霜的秋月,孤身远客的李白,旅思愁怀不禁被触动,那心中积蓄已久的寂寞之感、思乡之情自溢而出。这个自溢,经过了“疑”—“(举头)望”—“(低头)思”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简洁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至此,诗人完成了诗歌构思的初始阶段——意境交融过程,“思乡的明月”意象也诞生出世。